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 Linux綜合 >> Linux資訊 >> 更多Linux >> RAID使用也不易 安裝RedHat9時遇到麻煩

RAID使用也不易 安裝RedHat9時遇到麻煩

日期:2017/2/27 14:28:32   编辑:更多Linux

 隨著Intel ICH5R南橋芯片的推出,如今帶RAID功能的主板是越來越多。盡管一提到RAID就讓人感覺那是老鳥的玩意,可我們菜鳥也想試試,不玩深奧的,只玩可以提高速度的RAID 0就好了。下面就是筆者玩RAID的經歷,有悲有喜,希望能使各位菜鳥少走彎路。    首先明確一下組成RAID 0的容量問題。組成RAID 0時的容量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兩塊硬盤的容量總和。而是兩塊硬盤以最小容量的硬盤為基准乘以2就是RAID的容量。比如筆者的兩塊西捷SATA 80GB和120GB硬盤組成RAID後為150GB(其中因為換算單位不同80GB容量只有75GB有效)。這樣將浪費30GB左右磁盤空間。所以建議用同容量硬盤組建RAID。    筆者所使用的西霸RAID卡用的芯片是SIL3112A,不少主板實現RAID功能也是板載的這塊芯片,所以二者使用方法差不多,硬件安裝也很簡單。只是注意兩塊硬盤發熱量大,要有散熱空間,並且注意電源功率是否充足。開機後按“Ctrl+S”進行設置,選自動配置,最後按“Ctrl+E”保存。    安裝系統就要復雜一些了。安裝Win98還好,只要把CMOS設成SCSI啟動即可。但安裝完成後要在系統中再安裝RAID卡的驅動程序。而安裝WinXP則麻煩一點。需要制作驅動程序軟盤,安裝出現提示時按F6並選擇S,系統可以繼續安裝。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使用的是聯想或DELL等的OEM版的WinXP,並且利用雙系統從Win98下安裝的話,那麼就會在拷貝文件時出現“無法復制RAID驅動文件”的問題,硬盤將不被認出,然後藍屏。此時可以用軟盤啟動,然後從DOS下安裝WinXP(注意加載SMARTDRV.EXE磁盤加速文件)。    最讓筆者頭疼的是安裝RedHat9時所遭遇的問題。筆者用分區大師騰出20GB的空間安裝RedHat9。從光盤啟動後開始安裝,在設置分區時彈出一個提示,大意是安裝程序無法讀取分區信息,問是否繼續?因為已認出硬盤,筆者當時也沒太在意,就點了“是”。可是安裝程序立即格式化硬盤,感覺不對時按冷啟動重啟,悔之晚矣,所有的硬盤文件毀於一瞬間!事後檢查時發現原來RedHat9比WinXP更“聰明”,它認出了兩塊硬盤,而不是組成的RAID盤,所以它自做主張就格式化了硬盤。由此可知RedHat9可以直接支持SATA硬盤而不需加載任何驅動。為了驗證筆者的想法,筆者在兩塊獨立硬盤系統中安裝RedHat9,果然重啟後可以使用,但是不用RAID模式安裝時間要長一倍。筆者在Silicon Image網站找到了SIL3112A的Linux驅動,按照說明的步驟就是無法完成安裝。現將安裝步驟寫出,希望高手不吝賜教。    1.放入RedHat9光盤啟動,在提示符下輸入“linux dd hde=noprobe hdg=noprobe”後按回車。    2.安裝程序開始讀驅動軟盤,按步驟安裝選擇使用GRUB啟動,制作啟動軟盤。    3.重啟後從啟動軟盤引導,在提示符下輸入“linux hde=noprobe hdg=noprobe”按回車,繼續安裝完成。可是筆者重啟後就死機無法引導,不知何處出錯,是硬件還是軟件原因?    另外RAID在Win98、WinXP、Linux中,感覺是組建RAID後Win98性能提升最少,而在Linux中性能提升最明顯。還有一個關於硬盤燈的問題,把插在主板上的HDD LED插到RAID卡後,硬盤燈並不閃,只有在操作系統中安裝了驅動,硬盤燈才會亮。    首先是RAID的速度提升問題。很多讀者認為組建RAID後性能會提升一倍,但這裡存在誤解。組建RAID後只是磁盤加速項的性能理論上會提升一倍。但由於實際的硬件和軟件的制約,只能有60%左右的性能提升,這只是說硬盤的傳輸速率提升60%,而不是整機的性能提升60%。從RAID工作的原理可知,RAID會將數據通過CPU的計算分成平均的兩份,同時傳輸給兩塊硬盤,這樣理論上存儲同樣數據速度加快一半,性能提升100%。但由於CPU額外負擔計算數據分配造成實際性能損失可高達40%。所以性能提升只有60%左右。同時可知如果兩塊硬盤不是同容量同緩存同品牌的硬盤,則CPU的占用率將會更高,而性能損失就更大。這就是為什麼建議使用同容量同緩存同品牌硬盤的原因。    其次有讀者問RAID 0+1的問題,現答復如下。由於RAID 0+1需要四塊硬盤,對於PATA接口還可以,對於只有兩個SATA接口的主板、RAID卡來說就不適合了。因為SATA點對點的特性,只能接兩塊硬盤,所以無法組成RAID 0+1。而RAID 0+1由於鏡像硬盤的需要,容量只有硬盤總容量的一半。即如果四塊40GB的硬盤只有80GB的實際空間。工作時CPU把數據一分為二同時傳給兩塊硬盤再同時將數據傳給另外兩塊鏡像硬盤,這樣由於CPU處理負擔加重使性能提升更達不到60%。    盡管組建RAID 0+1的讀者是為了數據的安全,但筆者認為,RAID 0+1針對服務器來說是非常適合的,但對於個人電腦就不太適用了。因為服務器的配置穩定,平時針對硬件的操作也少,只在終端機上使用。可是對於個人電腦,DIYer們很喜歡改動配置,而如果在RAID的BIOS中刪除了RAID的設置,只要重新啟動,即使不格式化硬盤,也可能造成數據的丟失,無法用恢復軟件來恢復,因為每塊硬盤存的是部分數據。還有四塊硬盤同時工作的耗電量和發熱量都不得不讓人重視,再加上CPU、光驅等的耗電,對電源完全是一種考驗。一旦電源出現問題,麻煩就大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何談安全!對於個人用戶,筆者認為對數據進行定期的備份,如刻錄成光盤更安全一些,並且還省費用。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