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 Linux綜合 >> Linux資訊 >> Linux文化 >> 開放源碼方式消失在艱難時代

開放源碼方式消失在艱難時代

日期:2017/2/27 12:14:04   编辑:Linux文化

Open-source approach fades in tough times
By Stephen Shankland
Staff Writer, CNET News.com
November 20, 2001, 4:00 a.m. PT

開放源碼軟件商業的理想主義般純淨正在被一個新的實用主義時代所稀釋,原來的Start-up們正在修正他們的經營理念以適應經濟滑坡。

開放源碼代表了一種合作的軟件開發模式,允許自由地分享程序代碼,沒有一個單獨的公司擁有其版權。志願者們參加眾多的Open-source[1]開發項目,而公司企業希望能夠利用這些智慧更好地於Microsoft這樣地軟件巨人競爭。Linux操作系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

就商業模式而言,公司往往用自由軟件來尋找客戶而從出售服務和支持來獲得利潤。

但看來說起來比做起來簡單。

就拿Sistina來說,這是一家開發“通用文件系統”的公司,他們的產品能夠使用多台電腦組成一個集群文件系統。

“我們曾經認為能夠從服務和支持得到更多的利潤,但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發現這並不是一個能夠持續的商業模型。”Sistina的商業發展副總裁David Sass--說。

Sistina在今年8月份改變了路線,他們的Global File System[2] 4.2和以後發布阿5.0成為了封閉源碼軟件。

許多其他公司也跟隨了相似的路線,越來越注意保護他們的知識產權。就像蹒跚的網絡經濟,大量的曾經免費提供信息的網站都求助於收費或者面臨消失。

“當所有的人都能隨意復制的時候,我們的商業模型在哪裡?”前SuSE CEO Holger Dyroff說,“問題是我們可以從哪裡賺錢。兩年前每人關心這個問題。”

新思路往往是一種構築於open-source基礎上的私有軟件[3],這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糟的。

“服務本身無法帶來利潤。市場潮流推動企業更重視知識產權,即使是基於open-source的解決方案。”Giga Information Group的分析師Stacey Quandt說。

由Linux引發的一場革命

Open-source運動-以Linux操作系統和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4]最為典型-能夠讓所有參加者協同工作。就Linux而言,參加者不僅包括發售Linux的幾家公司,還有象IBM和Intel這樣的大公司,以及全世界的所有志願者。正因為有如此多的開發者工作於同一個項目中,這種軟件能比Microsoft式的私有軟件更快的完善的爭論一直存在著。

Linux熱情在1999年隨著Red Hat和VA Linux Systems的成功上市,以及IBM,DELL,HP和Compaq的預裝Linux的服務器的出現而達到了高潮。

不久,企業家們開始建築open-source項目的企業-從電子商務軟件,數據庫,Java和即時消息到e-mail,網頁發布和編程工具。諸如Lineo,TurboLinux,LynuxWorks和LinuxCare等公司都爭先上市。

有更長歷史的公司也同樣涉足其中,雇用或者努力獲得open-source名人的支持。Apple, HP, Sun Microsystems, SGI和IBM都發布了符合open-source范疇的軟件,這樣他們就不用擔心會被稱作利用open-source軟件但不會付出的寄生蟲了。

下降和衰落

但是這次革命失去了動力,首先Internet狂熱消失了,接著經濟滑坡緊縮了企業預算。

Ars Digita再四月份改變了方向,銷售原本是完全open-source的基於web的電子商務私有模塊。

VA Linux Systems放棄了服務器市場,專注於SourceForge[5]上的私有合作開發軟件。該公司也希望能夠去掉其公司名稱裡的Linux。

Great Bridge原本希望能夠給他們open-source的PostrgreSQL數據庫提供服務,後來轉向更注重軟件本身的業務,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客戶不會為技術支持合同支付加大的費用。”,當時公司開創者Frank Batten這樣說。

同時用詞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生產和BEA Systems和IBM競爭的Application Server電子商務軟件的Lutris Technologies已經在改變他們的形象以反映這個新到來的時代。三月份,他們描寫自己為“領先的open-source企業軟件和服務公司”。而現在他們首先說的是銷售的軟件,LOGO是“利用全球范圍的open-source能量”。

有人認為轉向私有軟件是不可避免的,在當前的經濟和商業環境下。

“open-source軟件的開發模式是極好的。但是不要把開發模式和商業模型混為一談。有些人把最基本的商業原則給忘了。”Turbolinux CEO說。

“看到這些公司轉到我們從一開始就采用的商業模式上真的很有意思。”Turbolinux銷售集成了他們自己和其他公司的私有軟件的Linux系統。他們的合作伙伴包括了Oracle.。

象Sendmail和Covalent Technologies這樣的公司,他們銷售針對open-source軟件的私有擴展軟件,如Sendmail和Apache,能夠處於更安穩的境地。

至少有一個公司拒絕離開open-source陣地,著就是Red Hat-最大的Linux公司。“我們相信RedHat的品牌代表著open-source。”CTO Michael Tiemann說。

Tiemann曾經是open-source編程工具公司Cygnus的領導,後來被Red Hat收購。他警告說,轉向私有軟件模式不是萬能藥。困境中的open-source公司不應該指望在下一個版本封閉源代碼就能夠帶來收益-這個方式Cygnus曾經嘗試過,不過放棄了。

“我不能想象會有人願意從一些沒有經驗的人手中購買一種新的私有軟件系統,而同時已經有非常有經驗的人在出售同樣的產品。我們曾經雇過認為私有軟件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我們open-source地位的人。我們錯了,這是我們得到的教訓。”

Tiemann也試圖把Red Hat區別於競爭者。“我們不能為尾隨著我們的許多公司的失敗道歉。”

人的因素

一個主要的驅動志願者參加open-source項目的因素-在軟件世界種留下永恆的印記-顯示了其局限性。“我厭倦了那些只會在有問題的時候大聲抱怨,但要他們解決時卻默默無聲的人。”Fink計劃[6]的領導者Christoph Phisterer在他辭職的時候這樣抱怨道。“我曾經認為和(open-source)社區共享我的知識,經營和時間是一件好事,但是現在我懂得更多了。”

然而,open-source模式的一個優勢就是Fink計劃即使沒有他也能夠繼續下去。

轉移到私有系統也會引發厭惡情緒。由於open-source運動本身的自由精神,軟件的老版本還會繼續成為競爭產品。1984年成立的自由軟件基金會(FSF)一直在保證open-source版本的程序能夠盡可能長地延續下去。

比如,FSF已經開始一個基於VA Linux System原先的SourceForge產品,稱為Savannah[7]的項目。“現在重視自由的人是時候離開SourceForge了。”FSF[8]的Loic Dachary這樣說,他幫助了Savannah計劃,同時指責VA不讓開發者從SourceForge站點上得到所有的項目信息的做法。

一個open-source組織也已經從Sistina的文件系統軟件中分離出來,組成了另一個項目。“我們認為我們有足夠的能力讓我們的產品領先於open-source的開發項目。”Sistina的Sass這樣回答。

翻譯:陸宏兵

2001年11月23日

--------------------------------------------------------------------------------

[1] Open-source一般被稱為開放源碼
[2] http://www.sistina.com/products_gfs.htm
[3] Proprietary software-和open-source相對應的,開發者擁有軟件代碼,不公開。
[4] GPL可以被翻成“通用軟件授權協議”,參加http://www.fsf.org/copyleft/gpl.html
[5] http://sourceforge.net/,提供一個協作開發平台,很多open-source項目都在其中
[6] http://fink.sourceforge.net/,這是一個把Unix程序移植到Mac OS X上的計劃
[7] http://savannah.gnu.org/
[8] http://www.fsf.org/,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

[i] 這篇報道出現在CNet和ZDNet上。2001年11月20日發表。


摘自:中國數字部落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