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 Unix知識 >> 關於Unix >> Linux 啟 動 分 析 專 題

Linux 啟 動 分 析 專 題

日期:2017/3/6 15:29:08   编辑:關於Unix
Linux 啟 動 分 析 專 題 Linux 啟 動 分 析 專 題 第一部分 背景知識簡介 幾乎所有編寫代碼的人都有這種體會:如今在計算機這個行業中,許多技術不是你不懂,而是你不知道。所以,在分析之前有些背景知識是必須要知道的。 一. 硬盤結構簡介 1. 硬盤參數釋疑 Linux 啟 動 分 析 專 題

Linux 啟 動 分 析 專 題      第一部分 背景知識簡介   幾乎所有編寫代碼的人都有這種體會:如今在計算機這個行業中,許多技術不是你不懂,而是你不知道。所以,在分析之前有些背景知識是必須要知道的。   一. 硬盤結構簡介   1. 硬盤參數釋疑   到目前為止, 人們常說的硬盤參數還是古老的 CHS (Cylinder/Head/Sector)參數. 那麼為什麼要使用這些參數, 它們的意義是什麼? 它們的取值范圍是什麼?   很久以前, 硬盤的容量還非常小的時候, 人們采用與軟盤類似的結構生產硬盤,也就是硬盤盤片的每一條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區數,由此產生了所謂的3D參數 (Disk Geometry)。既磁頭數(Heads), 柱面數(Cylinders), 扇區數(Sectors),以及相應的尋址方式。   其中:   磁頭數(Heads) 表示硬盤總共有幾個磁頭,也就是有幾面盤片, 最大為 255 (用 8 個二進制位存儲);   柱面數(Cylinders) 表示硬盤每一面盤片上有幾條磁道, 最大為 1023(用 10 個二進制位存儲);   扇區數(Sectors) 表示每一條磁道上有幾個扇區, 最大為 63 (用 6個二進制位存儲);   每個扇區一般是 512個字節(理論上講這不是必須的, 但好象都取此值)。   據此,磁盤最大容量為:   255 * 1023 * 63 * 512 / 1048576 = 8024 MB ( 1M = 1048576 Bytes )   或硬盤廠商常用的單位:   255 * 1023 * 63 * 512 / 1000000 = 8414 MB ( 1M = 1000000 Bytes )   在 CHS 尋址方式中, 磁頭, 柱面, 扇區的取值范圍分別為 0 到 Heads - 1,0 到 Cylinders - 1, 1 到 Sectors (注意是從 1 開始)。   2. 基本 Int 13H 調用簡介   BIOS Int 13H調用是 BIOS 提供的磁盤基本輸入輸出中斷調用, 它可以完成磁盤(包括硬盤和軟盤)的復位, 讀/寫, 校驗, 定位, 診斷, 格式化等功能。它使用的就是 CHS 尋址方式, 因此最大只能訪問 8 GB 左右的硬盤 ( 本文中如不作特殊說明, 均以 1M = 1048576 字節為單位).   而更不幸的是,標准的IDE接口容許256個扇區/磁道、65536個柱面及16個磁頭。它自己本身可以存取 137438953472(128 GB),但是加上BIOS方面63個扇區與1024個柱面的限制後,就只剩528482304(1024*16*63 = 504MB)可以定址得到,這就是所謂標准IDE硬盤只認前504MB問題。   3. 現代硬盤結構簡介   在老式硬盤中, 由於每個磁道的扇區數相等 (與軟盤一樣), 所以外道的記錄密度要遠低於內道, 因此會浪費很多磁盤空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進一步提高硬盤容量, 人們改用等密度結構生產硬盤, 也就是說, 外圈磁道的扇區比內圈磁道多。采用這種結構後, 硬盤不再具有實際的3D參數, 尋址方式也改為線性尋址, 即以扇區為單位進行尋址。   為了與使用3D尋址的老軟件兼容 (如使用BIOS Int13H接口的軟件), 在硬盤控制器內部安裝了一個地址翻譯器, 由它負責將老式3D參數翻譯成新的線性參數。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硬盤的3D參數可以有多種選擇的原因 (不同的工作模式對應不同的3D參數, 如 LBA, LARGE, NORMAL)。   4. 擴展 Int 13H 簡介   雖然現代硬盤都已經采用了線性尋址, 但是由於基本 Int 13H 的制約, 使用 BIOS Int 13H 接口的程序, 如 DOS 等還是只能訪問 8 G 以內的硬盤空間。為了打破這一限制, Microsoft 等幾家公司制定了擴展 Int 13H 標准(Extended Int13H,詳見附錄A), 采用線性尋址方式存取硬盤,所以突破了 8 G 的限制,而且還加入了對可拆卸介質 (如活動硬盤) 的支持。   二. Boot Sector 結構簡介   1. Boot Sector 的組成   Boot Sector 也就是硬盤的第一個扇區, 它由 MBR (Master Boot Record),DPT (Disk Partition Table) 和 Boot Record ID(Magic Number) 三部分組成。   MBR 又稱作主引導記錄,占用 Boot Sector 的前 446 個字節 ( 0 to 0x1BD ),包含了硬盤的一系列參數和一段系統主引導程序。引導程序主要是用來在系統硬件自檢完後負責從活動分區中裝載並運行系統引導程序(引導操作系統)。它的最後一條執行語句是一條JMP指令,跳到操作系統的引導程序去。這裡往往是引導型病毒的注入點,也是各種多系統引導程序的注入點。但是由於引導程序本身完成的功能比較簡單,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判斷該引導程序的合法性(比如看JMP指令的合法性),因而也易於修復。象命令fdisk/mbr可以修復MBR和KV300這類軟件可以查殺任意類型的引導型病毒,就是這個道理。   DPT 即主分區表,占用 64 個字節 (0x1BE to 0x1FD),記錄了磁盤的基本分區信息。主分區表分為四個分區項, 每項 16 字節, 分別記錄了每個主分區的信息(因此最多可以有四個主分區)。   Boot Record ID 即引導區標記,占用兩個字節 (0x1FE and 0x1FF), 對於合法引導區, 它等於 0xAA55, 這是判別引導區是否合法的標志.   Boot Sector 的具體結構如下圖所示:      2. 主分區表的結構   主分區表由四個分區項構成, 每一項的結構如下:   BYTE State : 分區狀態, 0 = 未激活, 0x80 = 激活 (注意此項)   BYTE StartHead : 分區起始磁頭號   WORD StartSC : 分區起始扇區和柱面號, 低字節的低6位為扇區號,高2位為柱面號的第 9,10 位, 高字節 為柱面號的低 8 位   BYTE Type : 分區類型, 如 0x0B = FAT32, 0x83 = Linux 等, 00 表示此項未用   BYTE EndHead : 分區結束磁頭號   WORD EndSC : 分區結束扇區和柱面號, 定義同前   DWORD Relative : 在線性尋址方式下的分區相對扇區地址 (對於基本分區即為絕對地址)   DWORD Sectors : 分區大小 (總扇區數)   注意:在 DOS / Windows 系統下, 基本分區必須以柱面為單位劃分( Sectors * Heads 個扇區), 如對於 CHS 為 764/255/63 的硬盤, 分區的最小尺寸為 255 * 63 * 512 / 1048576 = 7.844 MB。   3. 擴展分區簡介   由於主分區表中只能分四個分區, 有時無法滿足需求, 因此設計了一種擴展分區格式。 基本上說, 擴展分區的信息是以鏈表形式存放的, 但也有一些特別的地方。   首先,主分區表中要有一個基本擴展分區項, 所有擴展分區都隸屬於它,也就是說其他所有擴展分區的空間都必須包括在這個基本擴展分區中。 對於DOS / Windows 來說, 擴展分區的類型為 0x05。   除基本擴展分區以外的其他所有擴展分區則以鏈表的形式級聯存放, 後一個擴展分區的數據項記錄在前一個擴展分區的分區表中, 但兩個擴展分區的空間並不重疊。   擴展分區類似於一個完整的硬盤, 必須進一步分區才能使用。但每個擴展分區中只能存在一個其他分區, 此分區在 DOS/Windows 環境中即為邏輯盤。因此每一個擴展分區的分區表 (同樣存儲在擴展分區的第一個扇區中)中最多只能有兩個分區數據項(包括下一個擴展分區的數據項)。   擴展分區和邏輯盤的示意圖如下:                  三. 系統啟動過程簡介   系統啟動過程主要由一下幾步組成(以硬盤啟動為例):   1. 開機;   2. BIOS 加電或按reset鍵後都要進行系統復位,復位後指令地址為 0ffff:fff0,這個地方只有一條JMP指令, 跳轉到系統自檢 ( Power On Self Test -- POST )程序處;   3. 系統自檢完成後,將硬盤的第一個扇區 (0頭0道1扇區, 也就是Boot Sector)讀入內存地址 0000:7c00 處;   4. 檢查 (WORD) 0000:7dfe 是否等於 0xaa55, 若不等於則轉去嘗試其他啟動介質, 如果沒有其他啟動介質 則顯示 "No ROM BASIC" 然後死機;   5. 跳轉到 0000:7c00 處執行 MBR 中的程序;   6. MBR程序 首先將自己復制到 0000:0600 處, 然後繼續執行;   7. 在主分區表中搜索標志為活動的分區,如果沒有發現活動分區或有不止一個活動分區, 則轉停止;   8. 將活動分區的第一個扇區讀入內存地址 0000:7c00 處;   9. 檢查 (WORD) 0000:7dfe 是否等於 0xaa55, 若不等於則 顯示 "Missing Operating System" 然後停止, 或嘗 試軟盤啟動或;   10. 跳轉到 0000:7c00 處繼續執行特定系統的啟動程序;   11. 啟動系統...   以上步驟中 2,3,4,5 步是由 BIOS 的引導程序完成. 6,7,8,9,10步由MBR中的引導程序完成.   一般多系統引導程序 (如 SmartFDISK, BootStar, PQBoot 等)都是將標准主引導記錄替換成自己的引導程序, 在運行系統啟動程序之前讓用戶選擇要啟動的分區。   而某些系統自帶的多系統引導程序 (如 lilo, NT Loader 等)則可以將自己的引導程序放在系統所處分區的第一個扇區中, 在 Linux中即為 SuperBlock (其實 SuperBlock 是兩個扇區)。   注:以上各步驟中使用的是標准 MBR, 其他多系統引導程序的引導過程可能與此不同。   下面簡要說明一下系統復位後的指令地址0ffff:fff0(物理地址0x0fffffff0):   在實地址模式下,內存有兩個保留區域:系統初始化區和中斷向量表區。地址0x00000~0x003ff 是為中斷向量保留的,256個可能的中斷,每一個保留4字節的跳轉向量;地址0xfffffff0~0xffffffff是為系 統初始化保留的,此處一般只有一條JMP指令,跳到系統初始引導程序。   系統復位後,cs = 0x0f000、eip = 0x0000fff0,而系統初始引導程序安排在 0x0ffff0000~0x0ffffffff, 一般為ROM固件,使初始引導程序工作於內存實際地址空間以外的另一存儲段中。此區域的16~31位都 應為1,cs及eip的初值已保證地址線的16~19位為1,而20~31位,即地址線的高12位,則須由硬件強制置 1,這由一個標志觸發器在系統每次復位時置位實現觸發。而由於段間轉移指令要重新裝入cs寄存器, 因此,每當執行段間轉移指令時,此標志觸發器復位,以後,再次訪問時,不再向高12位地址線提供“1”信號,程序從此正常地工作於前1MB的地址空間。   第二部分 硬盤MBR主引導代碼分析   一.程序流程   (引導扇區是指硬盤相應分區的第一個扇區,是和操作系統有關的,操作系統的引導是由它來完成的;而MBR主引導程序並不負責引導操作系統,MBR是和操作系統無關的,他的任務是把控制權轉交給操作系統的引導程序.)   1 將程序代碼由0:7C00H移動到0:0600H(注,BIOS把MBR放在0:7C00H處)   2 搜索可引導分區,即80H標志   成功:goto 3   失敗:跳入ROM BASIC   無效分區表:goto 5   3 讀引導扇區   失敗:goto 5   成功:goto 4   4 驗證引導扇區最後是否為55AAH   失敗:goto 5   成功:goto 6   5 打印錯誤進入無窮循環   6 跳到0:7C00H進行下一步啟動工作   二.代碼注釋   下面將用匯編語言寫出這一段代碼,並進行說明。 ;MBR.ASM ; MASM MBR ; LINK MBR ; EXE2BIN MBR .MODEL tiny .CODE   ;設置寄存器及堆棧值 org 0 Head: Start: cli xor ax,ax mov ss,ax mov sp,7C00H ;ss:sp=0:7C00H mov si,sp push ax pop es push ax pop ds ;es=ds=0 sti   ;將程序代碼由0:7C00H移動到0:0600H處 cld mov di,600H mov cx,100H ;100H Words=512 Bytes,即一個扇區大小 repne movsw db 0EAH ;這個是FAR JUMP的機器碼 dw offset Continue+600H, 0000H ;這個是跳轉目的地址,即0:061DH   ;搜索可引導分區 Continue: mov si,600H+1BEH ;si指向分區表 mov bl,4 ;四個分區 FindBoot: cmp byte ptr[si],80H je SaveRec ;讀扇區位置 cmp byte ptr[si],0 jne Invaild ;無效分區 add si,10H dec bl jnz FindBoot int 18H ;進入ROM BASIC   ;讀取引導分區的扇區,柱面號 SaveRec: mov dx,[si] mov cx,[si+2] mov bp,si   ;檢查其余分區表 FindNext: add si,10H dec bl jz SetRead cmp byte ptr[si],0 ;是否存在非法分區 je FindNext Invaild: mov si,offset ErrMsg1+600H   ;字符串輸出子程序 PrintStr: lodsb cmp al,0 je DeadLock push si mov bx,7 mov ah,0EH ;輸出字符 int 10H pop si jmp short PrintStr ;下一字符 DeadLock: jmp short DeadLock ;無窮循環,也可以寫成jmp $   ;讀引導扇區 SetRead: mov di,5 ;讀取次數 ReadBoot: mov bx,7C00H mov ax,201H push di int 13H ;cx,dx已經在SaveRec處得到 pop di jnc GoBoot ;成功則啟動 xor ax,ax int 13H ;reset驅動器,然後再讀取 dec di jnz ReadBoot mov si,offset ErrMsg2+600H jmp short PrintStr 失敗輸出信息,並進入無窮循環   ;檢查讀入的引導扇區 GoBoot: mov si,offsetErrMsg3+600H mov di,7C00H+1FEH cmp word ptr[di],0AA55H jne PrintStr ;非AA55標志則輸出錯誤信息 mov si,bp ;si指向可啟動分區 db 0EAH,0,7CH,0,0 ;跳轉至0:7C00H ErrMsg1 db 'Invaild partition table',0 ErrMsg2 db '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0 ErrMsg3 db 'Missing operating system',0 Tail: FillNum equ 1BEH-(Tail-Head) ;計算填0數目 db FillNum dup(0)   ;四個分區表項數據,跟分區情況有關,詳細含義另解 PartTable db 80H,1,1,0,4,4,0D1H,2,11H,0,0,0,0FEH,0FFH,0,0 db 0,0,0C1H,3,5,4,0D1H,0FEH,0FFH,0FFH,0,0,0ACH,53H,0,0 db 20H dup(0) ID dw 0AA55H end start ;如果開始試用org 600H,那麼訪問數據時就不必加上600H,如mov si,offset ErrMsg2+600H ;可寫為mov si,offset ErrMsg2,這時就不能用exe2bin得到數據,必須試用debug ;debug mbr.exe ;-nmbr.bin ;-rcx 200 ;-wcs:600 ;-q   在硬盤的第一個扇區上保存著分區信息,即主分區表,共有四項,讀取分區表必須使用bios的int 13h,一般使用debug就可以了: debug -a xxxx:0100 mov ax,201 mov bx,200 mov cx,1 mov dx,80 ;如果是第二個硬盤則是81... int 13 int 20 xxxx:???? -g=100   這時xxxx:0200開始的512字節就是分區表所在的扇區,前面一部分為MBR,在debug中用-d3be l40就可以看到64字節的分區表信息,16個字節為一項,用-e命令就可以修改,改完後可以重新寫回去,只要把前面代碼中的mov ax,201改為mov ax,301即可,或者直接把102處的2改成3,比如: -e 102 xxxx:0102 02.3 -g=100   這樣就寫回去了,不過修改硬盤的第一個扇區須非常謹慎。   下面說一下分區表項的具體意義,取其中一項舉個例子:   80 01 01 00 0B 3F FF 00 3F 00-00 00 81 4F 2F 00   1 (80)引導標志,80代表可引導,00代表不可引導,一般必須且只能有一個分區表項的引導標志為 80,除非你自己修改MBR   2 (01)分區開始磁頭   3,4 (01 00)=(0,1)分區開始柱面和扇區(後面後詳解)   5 (0B)分區類型(後面有詳解)   6 (3F)=(63)分區結束磁頭   7,8 (FF 00)=(768,63)分區結束柱面和扇區(同上)   9-12 (3F 00 00 00)=(63)此分區前扇區總數,即相對扇區數   13-16 (81 4F 2F 00)=(002F4F81H=3100545)此分區扇區總數   柱面和扇區共用兩個字節表示,而柱面號為10位,最大1023,扇區號為6位,最大63,具體各位分布如下圖:            扇區號          _____|____           |   |   ( 7 6 5 4 3 2 1 0 ) ( 7 6 5 4 3 2 1 0 )    |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柱面號   關於分區類型,常見的有:   00 未用,Unused   01 DOS-12(FAT 12)   02 XENIX   04 DOS-16(FAT 16)(分區<32M的,應該已沒有了)   05 EXTEND(DOS擴展分區)   06 BIGDOS(>32M)(這個才是現在常說的FAT 16)   07 HPFS(OS/2)(NTFS也是這個標記,好像是)   0B FAT 32   0F 這個一時不確定   50 DM   63 386/ix(unix)   64 NET286(Novell)   65 NET386(Novell)   82 Linux swap   83 Linux native   FF BBT(UNIX Bad Block Table)   下面有幾個算式用來計算分區參數:   1)第一分區參數   扇區總數=(結束柱面+1)*磁頭數*每柱面扇區數-相對扇區數,例如:3100545=(768+1)*64*63-63   2)其它分區參數   扇區總數=(結束柱面-起始柱面+1)*磁頭數*每柱面扇區數,如下例:   00 00 C1 01 05 3F FF FD C0 4F-2F 00 C0 90 0F 00   000F90C0H=1020096,(FF FD)=(1021,63),(C1 01)=(769,1),1020096=(1021-769+1)*64*63   3)第一分區相對扇區=每柱面扇區數   其它分區相對扇區=上一分區相對扇區+上一分區扇區總數   擴展分區信息是一個鏈狀結構,在刪除分區時,把前面的分區刪掉會導致後面的分區也找不到,原因就在於此,我們從主分區表中取出擴展分區項進行一下分析,如下:   00 00 01 C0 05 FE BF 6E C0 10-2F 00 EF A6 69 00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數據:   開始磁頭:00    開始柱面扇區:01 C0=(192,1)   用debug   debug   -a100   xxxx:0100 mov ax,201   mov bx,200   mov cx,c001 ;開始柱面扇區號   mov dx,80 ;dh中為開始磁頭號,這裡為0   int 13   int 20   xxxx:????   -g=100   -d3be l10   讀出的扇區中有兩個16字節的分區表項和最後的一個55AA標志,這兩個分區表項為:   00 01 01 C0 06 FE 7F 97 3F 00-00 00 99 F2 34 00   00 00 41 98 05 FE BF 6E D8 F2-34 00 17 B4 34 00   第一個分區類型為6,其實這是第一個邏輯分區,含義和主分區表項相同   第二個分區類型為5,這其實是指向下一個擴展分區表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到:   開始磁頭:0   開始柱面扇區:41 98=(408,1)   繼續用debug讀出(mov cx,9841)得到   00 01 41 98 06 FE BF 6E 3F 00-00 00 D8 B3 34 00   只有一個表項,是第二個邏輯盤,而且是邏輯盤鏈的最後一個。   可以看到,主分區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除了小心操作外,還應當進行備份,最安全的備份方式就是用筆抄下來,當然,每次重新進行分區後還應當及時更新。從前面可以看出,分區表裡最重要的還是柱面號,其它比如磁頭號都是0或者1或者最大值,扇區號都是1或63(最大值),扇區總數什麼的也都能算出來,所以分區時最好把各分區的柱面號記下來,這樣一旦分區信息被破壞就可以進行恢復了。   如果主分區表不幸丟失或者邏輯分區鏈被破壞,那麼只要從硬盤上找出還存在的分區信息,就有可能部分恢復分區信息,甚至全部可以恢復,不過這樣的麻煩大家還是應盡量避免。   在Linux裡有一種方法可以恢復主引導扇區(包括主分區表),用如下的命令:   dd if=/boot/boot.NNNN of=/dev/hda bs=512 count=1   其中:boot.NNNN 是我們在安裝Linux之前整個主引導扇區的備份,NNNN是分區的主次設備號;bs(buffer size)是指重寫的字節數。如只是為了修復主引導記錄MBR(比如,想把LILO卸載掉),而不是恢復整個主引導扇區,則用如下的命令:   dd if=/boot/boot.NNNN of=/dev/hda bs=446 count=1   只把主引導扇區的備份文件boot.NNNN的前446個字節重寫入主引導扇區。 LILO 詳解     一台電腦從加電到進入操作界面是經過了一系列復雜的操作的。基本的工作是由BIOS完成的。當POST(自檢)結束後,BIOS嘗試讀入BIOS設定的第一個啟動設備的第一個扇區,把它看作引導扇區(原先的BIOS總是先嘗試軟盤的),然後讀入裡面的信息來引導系統。   我們先來看看DOS的系統引導區:   OFFSET   0x000 JMP xx     ; 近距離跳轉到xx代碼段   0x003         ; 磁盤參數   0x03E         ; 載入DOS系統核心的代碼段   0x1FE 0xAA55     ; 這是BIOS的幻數   DOS的引導區總是從0開始,以BIOS的magic number 結束,總共512字節。從軟盤啟動比較簡單,因為只有一個引導扇區:第一個扇區。而硬盤雖然有很多分區,但是,BIOS根本不去查看分區信息,它象對待軟盤一樣對待硬盤,仍讀入第一個分區:master boot record (MBR).   所以MBR也應該從0開始,以BIOS的magic number 結束。在MBR的最後部分保存了分區表。 每個分區信息占16字節,定義了硬盤可以有4個Primary Partition。如果這些不夠用,可以設置所謂的擴展分區。擴展分區包含至少一個邏輯分區。擴展分區的第一個扇區結構類似MBR,它的分區表的第一表項對應第一個邏輯分區。如果存在第二個邏輯分區,那麼分區表的第二個表項就包含了一個指針。這個指針指向第一個邏輯分區後面的一個地址。這個地址包含一個分區表。該分區表的第一表項對應第二個邏輯分區。這樣就組成一個鏈表,從而擴展分區可以有任意多的邏輯分區。   每一個主分區和擴展區都包含一個引導扇區。系統只能從這幾個地方之一啟動。BOOT標志決定哪個分區的引導扇區被引導。 MS-DOS的fdisk和大多數同類工具只能激活主分區。   MBR的代碼要作以下的操作:   1:確定活動分區(Active Partition)   2:使用BIOS,將活躍分區的啟動扇區讀入   3:跳到啟動扇區的0位置。   MBR的空間足夠容納一個引導程序來動態的決定活動分區。LILO就是這樣一個引導程序。   LILO(LInux LOader)   LILO引導扇區包括一個分區表的空間,所以,LILO即可以安裝在MBR中,也可以安裝在某個分區的引導扇區。   1.LILO可以占據MBR,但是會將老的MBR沖去,出於安全起見,最好在在安裝LILO前,將老的MBR(包括分區表)做一個備份。可以通過鍵入   # dd if=/dev/hda of=/backup/MBR bs=512 count=1   來備份原來的MBR信息,   如果要將MBR寫回,可以鍵入:   # dd if=/backup/MBR of=/dev/hda bs=446 count=1   這樣,原來的MBR就被寫回但不包括分區表。如果分區表也要恢復,那麼設置bs=512。   2.通過MS-DOS MBR被引導   LILO就可以安裝在這些分區中的一個。當 LILO對應分區被激活後,引導過程如下:    BIOS 讀入 MBR    MBR 讀入 活躍主分區:LILO所在的分區;    LILO 引導Linux或另外的操作系統。   要引導其它OS且不用LILO很簡單,激活那個分區。Linux分區不會有任何變化。   3.LILO也可以被其他的系統引導程序(Boot Manager)引導   1. 假如boot manager可以引導擴展區,Linux可以裝在擴展區上;   2. 假如 boot manager 可以引導第二硬盤分區,linux可以裝在第二硬盤上;   3. 有些 boot manager 甚至可以引導邏輯分區,那LILO就可以裝在邏輯分區上。   但是對於系統引導程序要特別注意的是:某些操作系統直接改寫MBR,這會將原來的boot manager破壞。   配置LILO   與LILO有關,即有關系統引導的文件通常放在/boot/下,配置文件是/etc/lilo.conf下。合理的配置lilo. conf對於系統的正常高效運行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可以通過man lilo.conf來查看配置的注意事項   下面是一些重要常用的選項:   "boot="     指明包含引導扇區的設備名(如:/dev/had),若此項忽略,則從當前的根分區中讀取引導扇區。   "root="     告訴內核啟動時以哪個設備作為根文件系統使用,其設定值為構造內核時根文件系統的設備名,可用的設備名有:     (1)/dev/hdaN~/dev/hddN:ST-506兼容硬盤,a到d上的N個分區     (2)/dev/sdaN~/dev/sdeN:SCSI兼容硬盤,a到e上的N個分區     (3)/dev/xdaN~/dev/xdbN:XT兼容硬盤,a到b上的N個分區     (4)/dev/fdN:軟盤,A:(N=0)或B:(N=1)     (5)/dev/nfs:由網絡取得根文件系統的標志   "nfsroot="     若需通過NFS提供根文件系統來引導無盤工作站,此參數為內核指定了網絡根文件系統所在的機程序、目錄及NFS,其格式為:nfsroot=(〈server_ip〉:)〈root_dir〉(,nfs_options))   "nfsaddrs="     設定網絡通訊所需的各種網絡界面地址,如無此參數,則內核會試圖用反向地址解析協定(RARP)或啟動協定(BOOTP)找出這些參數,其格式為:     nfsaddrs=〈客戶端IP〉:〈服務端IP〉:〈網關IP〉:〈子網屏蔽〉:    〈客戶端名稱〉:〈網絡設備名 〉:〈auto〉   "image="     指定Linux的內核文件。   "delay="     以10毫秒為單位,設定引導第一個映像前的等待時間。   "disk="     某一特殊的硬盤定義非標准參數。   "append="     為內核傳遞一個可選的參數行,其典型的應用是為不能完全由系統自動識別的硬盤指定參數,如:append = "hd=64,32,202",還有為一些無法自動識別大內存的低版本內核傳遞參數,方法是append="mem=128M".mem後邊是數字+單位,這個單位可以是byte/M等等   "label="     為每個映像指定一個名字,以供引導時選擇。   "read-only"     設定以只讀方式掛入根文件系統,用於文件系統一致性檢查(fsck)   "install="     安裝一個指定文件作為新的引導扇區,缺省為/boot/boot.b。   "loader="     說明所使用的鏈加載程序(chain loader),缺省為/boot/chain.b,如果不是從首硬盤或軟盤啟動,那麼,此選項必須說明。   "table="     說明包含分區表的設備名,如果此參數忽略,引導加載程序將不能傳遞分區信息到已引導的操作系統。當此參數指向的分區表被修改時,必須重新運行/sbin/lilo。   "init="     內核初始化時執行的程序,通常過程為init、getty、rc和sh,版本1.3.43以來的Linux內核能夠執行/sbin/init說明的命令行,若在引導過程中出現問題,則可設置init=/bin/sh直接跳到Shell。   "ramdisk_start="     由於內核不能放在壓縮的內存文件系統映像內,為使內核映像能夠和壓縮的內存映像放在一張軟盤內,加入"ramdisk_start=〈offset〉",這樣內核才開始執行。   "vga="     設置顯示模式,如80×50、132×44等。   "compact"     激活一種模式,在此模式下,LILO一次向BIOS請求讀入相鄰的幾個分區。這極大的縮短了裝載時間,特別是從軟盤啟動。   "Linear"    使LILO生成線性地址,而不使用通常的Sector/Head/Cylinder機制。Linux地址機制可以不依賴磁盤的物理結構。   "install = boot sector"     使用指定的boot sector寫入引導扇區,缺省用/boot/boot.b   "map="     說明映射文件的路徑。   "message=[File]"     指定一個文件,該文件的內容將會在LILO引導是被顯示。假如沒有說明該文件,那麼就只會出現"LILO"。   "verbose=[level]"     說明LILO的調試級別。從0(不顯示任何信息)到5(所有的狀態信息)。   "backup = [backup file]"     以前引導扇區內容的備份文件。缺省使用/boot/boot.device number   "force-backup=[backup file]"     和backup 相同,當時假如備份文件存在,被覆蓋。   "prompt"     指定要用戶通過鍵盤選擇要引導的內核。不會缺省選擇。   "timeout="     設置一個超時值,在此時間內必須有鍵盤輸入,否則用第一個配置。類似,假如超時,就不能再輸入密碼。一般情況下,該取缺省值,無窮大。   "serial=port, bps parity bits"     設置串口參數。如果LILO會從該文件獲取串口參數的話。如果其中之一無效,那所有三個參數都無效。Port從四個標准串口選擇一個:0對應COM1 或者/dev/ttyS0.。支持的波特率范圍為:100-9600。所有校驗設置都支持(n:none,e:even,o:odd)bits為7或者8。缺省為serial=0,2400n8.   Ignore-table     讓LILO忽略被破壞的分區表。   fix-table   允許LILO將每個分區的(sector/head/cylinder)地址轉化為線性地址。通常,分區地址從cylinder boudary開始。某些操作系統,會改變這一點。由於LILO只能將它的啟動扇區寫於兩種地址都一致的分區上,不正確的3D地址可以用fix-table來糾正。但是,這種糾正不能被保證是永遠的,所以重分區以保證對齊cylinder boudary 是最好的選擇。   "password=[password]"     為引導配置設置password   restricted     放松對password的限制。只有用戶想傳附加的啟動參數給內核時才需要password   optional     允許配置的幾個內核有錯誤的,或者不存在,如果不說明optional,LILO遇到這種情況就會打印一些錯誤信息然後退出。   LILO引導過程   每個從LILO引導的配置從image行開始。   image = kernel    label = name   Image包含要引導的內核。Label是給用戶選擇用的。Image行通常指向一個設備,例如/dev/fd0,可以找到內核的范圍用range來注明。   range = range   range可以用start sector -end sector 或者 start sector + length 表示。例如:   image = /dev/fd0    label = floppy   range = 1+512   LILO 啟動信息   缺省設置的LILO啟動過程中在啟動過程中,LILO會顯示'LILO',如果LILO出錯退出, 可以根據顯示來判斷系統的出錯原因。    沒有信息:LILO根本就沒有被讀入,沒安裝LILO,或LILO駐留的分區沒被激活。    Lnumber : LILO的第一部分被讀入並開始執行。但第二部分不能被讀入。後面的數字表明出錯原因。這可能是由於硬盤的物理錯誤或不正確的物理結構信息    LI: LILO的第一部分可以讀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執行時出錯。這可能是不正確的物理結構信息或重裝了boot.b而沒有運行LILO重新安裝。    LIL:LILO的第二部分啟動起來了,但是不能從map文件讀入descriptor tables.這說明不正確的物理結構信息或物理錯誤。    LIL?: LILO的第二部分被讀到不正確的地址。原因同LI    LIL-: descriptor tables有錯。這可能是不正確的物理結構信息或重裝了map file而沒有運行LILO重新安裝。   LILO的卸載   LILO裝在MBR以後,它會保留一個MBR的備份在系統的/boot/boot.xxyy中,其中xyy是16進制的設備主/次號碼(major/minor numbers),利用命令"ls -l /dev/device"就可獲得硬盤或分區的主/次號碼。如果這些備份文件已經存在,那麼,當你重新安裝LILO時,它將不再生成此文件,這就保證了此備份文件是最原始的引導扇區。  若要卸載LILO,你只需恢復初始的引導扇區就可以了。例如:LILO安裝在/dev/had,對應的備份文件為/boot/boot.0300,使用下面的命令即可:   # dd if=/boot/boot.0300 of=/dev/had bs=446 count=1     LILO是現在Redhat Linux、TurboLinux等許多Linux distribution缺省的引導程序,正如上面所介紹的,擁有很強大的功能,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在lilo安裝的README文件中發現。最重要的是在良好的備份意識指導下,多多實踐,這樣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