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 Linux綜合 >> 學習Linux >> Linux基礎介紹【第一篇】,linux基礎第一篇

Linux基礎介紹【第一篇】,linux基礎第一篇

日期:2017/3/3 18:03:50   编辑:學習Linux

Linux基礎介紹【第一篇】,linux基礎第一篇

Linux基礎介紹【第一篇】,linux基礎第一篇


Linux簡介

什麼是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英文名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是計算機系統中必不可少的基礎系統軟件,它是應用程序運行以及用戶操作必備的基礎環境支撐,是計算機系統的核心。

操作系統的作用是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系統中的硬件和軟件資源,例如,它負責直接管理計算機系統的各種硬件資源,如對CPU、內存、磁盤等的管理,同時對系統資源所需的優先次序進行管理。操作系統還可以控制設備的輸入、輸出以及操作網絡與管理文件系統等事務。同時,它也負責對計算機系統中各類軟件資源的管理。例如各類應用軟件的安裝、設置運行環境等。操作系統與計算機硬件軟件關系圖如下。

操作系統與計算機硬、軟件關系示意圖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比不可少的基礎系統軟件,它的作用是負責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系統中的硬件和軟件資源,合理組織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流程,以便有效的利用這些資源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功能強大、使用方便的操作及使用環境,從而在計算機系統(硬件)與使用者之間起到接口的作用。

操作系統就是處於用戶與計算機系統硬件之間用於傳遞信息的系統程序軟件。例如:操作系統會在接收到用戶輸入的信息後,將其傳給計算機系統硬件核心進行處理,然後再把計算機系統硬件的處理結果返回給使用者。操作系統作用的示意圖如下。

操作系統作用示意圖

目前PC計算機(微機)上比較常見的操作系統由Windows、Linux、DOS、Unix。

什麼是Linux?

和Windows操作系統軟件一樣,Linux也是一個操作系統軟件。但是和Windows不同的是,Linux是一套開放源代碼程序的、並可以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軟件(Unix系統是Linux系統的前身,具備很多優秀特性)。其在設計之初,就是基於Intel x86系列CPU架構的計算機的。它是一個基於POSIX的多用戶、多任務並且支持多線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統。

Linux是由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程序員設計和開發實現的。當初開發Linux系統的目的就是建立不受任何商業化軟件版權制約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類Unix操作系統兼容產品。在過去的20年裡,Linux系統主要應用於服務器端、嵌入式開發和個人PC桌面三大領域,其中服務器端領域是重中之重。

大型、超大型互聯網企業(百度、Sina、淘寶等)都在使用Linux系統作為其服務器端的程序運行平台,全球及國內排名前十的網站使用的主流系統幾乎都是Linux系統。

Linux操作系統之所以如此流行,是因為它具有如下一下特點:

  • 開發源代碼的程序,可自由修改。
  • Unix系統兼容,具備Unix幾乎所有優秀特性。
  • 可自由傳播,無任何商業化版權制約。
  • 適合Intel等x86 CPU系列架構的計算機。

Linux的起源

Unix的歷史

Unix系統於1969年在AT&T的貝爾實驗室誕生,20世紀70年代,它逐步盛行,這期間,又產生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支,就是大約1977年誕生的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系統。從BSD系統開始,各大廠商及商業公司開始了根據自身公司的硬件架構,並以BSD系統為基礎進行Unix系統的研發,從而產生了各種版本的Unix系統,如:SUN公司的solaris,IBM公司的AIX,HP公司的HP UNIX等。Unix系統誕生、發展的時間及版本分支如下圖。

Unix誕生及版本分支發展圖

Linux系統誕生於1991年左右,因此,可以說Linux是從Unix發展而來的。

Unix的五大優秀特性

  • 技術成熟,可靠性高

使用Unix系統時,即時運行若干年也無需重啟,它依然可以工作得非常好。毫不誇張地說,只要計算機硬件不壞,Unix就很難出問題。

  • 極強的可伸縮性

Unix支持的CPU處理器體系架構非常多,包括Intel/AMD及HP-PA、MIPS、PowerPC、UltraSPARC、ALPHA等RISC芯片,以及SMP、MPP等技術。

  • 強大的網絡功能

Internet互聯最重要的協議TCP/IP就是在Unix上開發和發展起來的。此外,Unix還支持非常多的常用網絡通信協議,如NFS、DCE、IPX/SPX、SLIP、PPP等。

  • 強大的數據庫支持能力

Oracle、DB2、Sybase、Informix等大型數據庫,都把Unix作為其主要的數據庫開發和運行平台,一直到目前為止,依然如此。

  • 強大的開發功能

正是Unix促使了C語言的誕生,並相互促進與發展,成為當時工程師的首選操作系統和開發環境。互聯網早期有重大意義的軟件新技術的出現幾乎都在Unix上,例如:TCP/IP、WWW、JAVA、XML等。

Unix操作系統革命

70年代中後期,由於各廠商和商業公司開發的Unix及內置軟件都是針對自己公司特定的硬件,因此在其他公司的硬件上基本無法直接運行,而且當時沒有人對開發基於x86架構的CPU的系統感興趣。另外,70年代末,Unix又面臨了突如其來的被AT&T回收版權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要求禁止對學生群體提供Unix系統源代碼,這樣的問題一度引起了當時Unix業界的恐慌,也因此產生了商業糾紛。

由於Unix面臨版權回收問題,以及代碼不開源等的問題,這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新的類Unix系統的誕生以及自由軟件運動的建立和發展。

1984年,Richard Stallman發起了開發自由軟件的運動,並成立了自由軟件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和GNU項目。當時發起這個自由軟件運動和創建GNU項目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想開發一個類似Unix系統、並且是自由軟件的完整操作系統,也就是要解決70年代末Unix版權問題以及軟件源代碼面臨閉源的問題,這個系統叫做GNU操作系統。

也是在80年代初期,同樣是由於之前的Unix系統版權和源代碼限制等問題,使得當時大學裡教學Unix系統的束縛很大。因此,當時的一個大學的教授,名字為Andrw Tanenbaum(譚邦寧),於大概1984年開始著手編寫新的用於教學的Unix系統,目標是開發新的Unix系統盡可能和原來的Unix系統兼容,並且可以運行與x86 PC平台,這個系統的名字為Minix。

Linux的誕生

Linux系統的誕生開始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位計算機系的學生,名字為Linus Torvalds。在大學期間,他接觸到了學校的Unix系統,但是當時的Unix系統僅為一台主機,且對應了多個終端,使用時存在操作等待時間很長等一些不爽的問題,無法滿足年輕的Linus Torvalds的使用需求。因此他就萌生了自己開發一個Unix的想法,於是不久,他就找到了前文提到的譚邦寧教授開發的用於教學的Minix操作系統,他把Minix安裝到了他的I386個人計算機上。此後,Torvalds又開始陸續閱讀了Minix系統的源代碼,從Minix系統中學到了很多重要的系統核心程序設計理念和設計思想,從而逐步開始了Linux系統雛形的設計和開發。

Linux的發展歷程

linux的發展歷程簡介

1、1984年,Andrew S.Tanenbaum開發了用於教學的Unix系統,命名為MINIX。

2、1989年,Andrew S.Tanenbaum將MINIX系統運行與x86的PC計算機平台。

3、1990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學生Linus Torvalds首次接觸MINIX系統。

4、1991年,Linus Torvalds開始在MINIX上編寫各種驅動程序等操作系統內核組件。

5、1991年底,Linus Torvalds公開了Linux內核源代碼00.2版(http://www.kernel.org)。

6、1993年,Linux1.0版發行,Linux轉向GPL版權協議。

7、1994年,Linux的第一個商業發行版Slackware問世。

8、1996年,美國國家標准技術局的計算機系統實驗室確認Linux版本1.2.13(由Open Linux公司打包)符合POSIX標准。

9、1999年,Linux的簡體中文發行版問世。

10、2000年後,Linux系統日趨成熟,湧現大量基於Linux服務器平台的應用,並廣泛應用於基於ARM技術的嵌入式系統中。

注意:Linux Torvalds公開的Linux內核源碼並不是我們現在使用的Linux系統的全部,而僅僅是Linux內核kernel部分的代碼。

Linux核心概念

自由軟件與FSF

自由軟件

簡單地理解,自由軟件的核心就是沒有商業化軟件版權制約,源代碼開放,可無約束自由傳播。

自由軟件基金會FSF

FSF(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的中文意思是自由軟件基金會,是Richard Stallman與1984年發起和創辦的。FSF的主要項目是GNU項目。它的目標是建立自由發布和可移植的類Unix操作系統產品。GNU項目本身產生的主要軟件包括:Emacs編輯軟件、gcc編譯軟件、bash命令解釋程序和編程語言,以及gawk(GNU's awk)等。

GNU介紹

GNU的全稱為GNU's not unix,意思是"GNU不是UNIX",GNU計劃,又稱革奴計劃,是由Richard Stallman在1984年公開發起的,是FSF的主要項目。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建立一套完全自由的和可移植的類Unix操作系統。

GNU類Unix操作系統是由一系列應用程序、系統庫和開發工具構成的軟件集合,例如:Emacs編輯軟件、gcc編譯軟件、bash命令解釋程序和編程語言,以及gawk(GNU's awk)等,並加上了用於資源分配和硬件管理的內核。

但是GNU自己的內核Hurd仍在開發中,離實用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這個GNU系統並沒有流行起來。現在的GNU系統通常是使用Linux系統的內核、加上GNU項目貢獻的一些組件,以及其他相關程序組成的,這樣的組合被稱為GNU/Linux操作系統。

到1991年Linux內核發布的時候,GNU項目已經完成了除系統內核之外的各種必備軟件的開發。在Linux Torvalds和其他開發人員的努力下,GNU項目的部分組件又運行到了Linux內核之上,例如:GNU項目裡的Emacs、gcc、bash、gawk等,至今都是Linux系統中很重要的基礎軟件。

GNU

GPL介紹

GPL全稱為General Public License,中文名為通用公共許可,是一個最著名的開源許可協議,開源社區最著名的Linux內核就是在GPL許可下發布的。GPL許可是由自由軟件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創建的。

1984年,Richard Stallman發起開發自由軟件的運動後不久,在其他人的協作下,他創立了通用公共許可證(GPL),這對推動自由軟件的發展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這個GPL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的理解,GPL許可的核心,是保證任何人有共享和修改自由軟件的自由,任何人有權取得、修改和重新發布自由軟件的源代碼權利,但都必須同時給出具體更改的源代碼。

雖然這個Linux內核是基於GNU通用公共許可的,但是Linux內核並不是GNU計劃的一部分。

Linux系統組成

Linux操作系統的核心為Linus Torvalds開發的Kernel,Linux內核之上的組件分為幾部分:一部分是GNU的組件,如Emacs、gcc、bash、gawk等;另一些重要組成部分則來自加利福利亞大學Berkeley分校的BSD Unix項目和麻省理工學院的X Windows系統項目,以後在這之後成千上萬的程序員開發的應用程序等(見表1-1)。正式Linux內核與GNU項目、BSD Unix以及MIT的X11(X Windows)的結合,才使得整個Linux操作系統得以很快形成,並得到了發展,進而組成了今天優秀的Linux系統。

表1-1Linux系統各組成部分的貢獻人員

Linux內核

GNU組件(gcc、bash)

其他應用程序

開發者Linux Torvalds

項目發起人Richard Stallman

BSD Unix和X Windows以及成千上萬的程序員

Linux的特點

Linux為什麼受歡迎?

Linux系統之所以受到廣大計算機愛好者的喜愛,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Linux屬於自由軟件,用於不用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以獲得系統和系統的源代碼,並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源代碼進行必要的修改,無償使用,無約束地自由傳播。

二、Linux具有Unix的全部優秀特性,任何使用Unix操作系統或想要學習Unix操作系統的人,都可以通過學習Linux來了解Unix,同樣可以獲得Unix中的幾乎所有優秀功能,並且,Linux系統更開放,社區開發和全世界的使用者也更活躍。

Linux更多特點介紹

  • 可以說Linux是Unix在PC計算機上的克隆版,仿Unix內核構建,同Unix指令集向下幾乎完全兼容。
  • 是一個完善的多用戶、多任務,支持多進程、多CPU的系統。
  • 具有很高的系統穩定性與可靠性。
  • 具有很高的系統安全性。
  • 有完善的網絡服務,支持HTTP、FTP、SMTP、POP、SAMBA、SNMP、DNS、DHCP、SSH、TELNET等。
  • 是基於GNU許可,自由開放的系統。
  • 有大量第三方免費應用程序。
  • 得到了眾多業界廠商支持,如IBM、ORACLE、INTEL、HP、MOTO、Google等。
  • 有完善的大型數據庫平台,包括Oracle、DB2、Sybase、MySQL、Postgres等。
  • 有完善的圖形用戶界面,包括GNOME、KDE等。
  • 有完善的開發平台,包括C/C++、Java、Perl等,支持各類圖形界面API,如GTK+、QT等。

Linux的應用領域

  • 嵌入式Linux系統應用領域
  • 個人桌面Linux系統應用領域
  • IT服務器Linux系統應用領域(重要)

Linux版本的選擇

想選擇一個桌面系統,並且既不想用盜版,又不想華太多錢購買商業系統軟件,那麼可以選擇Ubuntu桌面系統;如果需要服務端的Linux系統,想用一個比較穩定的服務器系統,建議選擇CentOS或者Red Hat。在這兩者當中又首選CentOS,因為它是國內互聯網公司使用的首選,如果公司有錢且不在乎軟件成本則可以選擇RHEL,RHEL有版權有售後,CentOS則無版權無售後;如果對系統穩定性、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或者是特殊使用偏好的用戶,可以考慮Debin或FreeBSD;如果特別癡迷於新技術體驗和追求最新的軟件版本,可以選擇Fedora,但要容忍Fedora潛在的新技術軟件的BUG和系統穩定性的問題;如果喜歡更好的中文環境支持,可以選擇麒麟Linux…

搭建學習Linux運維環境

虛擬機軟件介紹

虛擬機(Virtual Machina)軟件就是一套特殊的軟件,它可以作為系統獨立運行,也可以運行與系統之上。若是運行與系統之上的虛擬機軟件,在一台電腦(PC或筆記本等)上安裝虛擬機軟件後,就可以模擬出來若干台獨立的虛擬PC電腦設備,並且可以在每台虛擬的PC設備上安裝運行操作系統,運行網絡服務。

使用時,需要先在電腦上安裝好虛擬機軟件(例如:VMware Workstation),然後通過安裝的虛擬機軟件創建一個或多個虛擬機系統(即虛擬的電腦設備),最後在這些虛擬的電腦設備上安裝操作系統並進行啟動配置。最終實現在一台電腦上"同時"運行多個虛擬機設備系統。

另外,還可以將這些虛擬的系統連成局域網,用來部署網站集群架構等更深層次的運維技術。

虛擬機軟件對硬件的要求

虛擬機軟件的原理是利用宿主機物理硬件資源虛擬PC設備,因此對物理機硬件的要求比較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內存、硬盤和CPU資源。首先,宿主機物理內存要足夠大,最好在4GB以上,因為在創建虛擬設備時,要為每個虛擬機分配一定的內存資源(一般最小為128MB,實際學習可以設置在128~1024MB之間)和硬盤空間(默認8GB即可),ssd固態盤最好,同樣也要分配CPU資源,CPU最好是I5以上,例如:每個虛擬機分配一核CPU。

對VMware Workstation版本的建議

VMware Workstation版本選擇建議

物理機(宿主機)系統版本

VMware Workstation版本

Windows xp

WMware Workstation5.5

Windows 7(推薦)

VMware Workstation8.0(推薦)

Windows 8

VMware Workstation9.0/10.0

下圖為安裝VMware Workstation虛擬機軟件打開後的虛擬機軟件界面。

創建一個新的虛擬機Ctrl+n快捷鍵

"為虛擬機選擇網絡類型"極其關鍵,VMware虛擬機常見的網絡類型有bridged(橋接)、NAT(地址轉換)、host-only(僅主機)三種。

  • NAT(地址轉換)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網絡地址轉換,NAT模式是比較簡單的實現虛擬機上網的方式,NAT模式的虛擬機就是通過宿主機(物理電腦)上網和交換數據的。

在NAT模式下,虛擬機的網卡連接到宿主機的VMnet8上。此時系統的VMware NAT Service服務就充當了路由器,負責將虛擬機發到VMnet8的包進行地址轉換之後發到實際的網絡上,再將實際網絡上返回的包進行地址轉換後通過VMnet8發送給虛擬機。VMware DHCP Service負責為虛擬機分配IP地址。NAT網絡類型的原理邏輯圖如下圖所示。

NAT網絡邏輯圖

NAT網絡特別適合於家庭裡電腦直接連接網線的情況,辦公室的局域網也適合的,優勢就是不會和其他物理主機IP沖突,且在沒有路由器的環境下也可以使用。推薦使用NAT模式。

  • Bridged(橋接模式)

橋接模式可以簡單理解為通過物理主機網卡架設了一座橋,從而連入到了實際網絡中。因此,虛擬機可以被分配與物理主機相同網段的獨立IP,所有網絡功能和網絡中的真實機器幾乎完全一樣。橋接模式下的虛擬機和網內真實計算機所處的位置是一樣的。

在Bridged模式下,電腦設備創建的虛擬機就像一台真正的計算機一樣,它會直接連接到實際的網絡上,上網與宿主機(電腦設備)沒有聯系。Bridged網絡類型的原理邏輯圖下圖所示。

Bridged網絡邏輯圖

Bridged網絡類型適合的場景:特別適合於局域網環境,優勢就是虛擬機像一台真正的主機一樣,缺點是可能會和其他物理主機IP沖突,並且在和宿主機交換數據時,都會經過實際的路由器。

  • Host-only(僅主機)

在Host-only模式下,虛擬機的網卡會連接到宿主的VMnet1上,但宿主系統並不為虛擬機提供任何路由服務,因此虛擬機只能和宿主機進行通信,不能連接到實際網絡上,即無法上網。Host-only網絡類型的原理邏輯圖如下圖所示。

Host-only網絡邏輯圖

綜上,VMware虛擬機的三種網絡類型的適用場景如下表所示。

VMware虛擬機的網絡類型適用場景

VM虛擬機的三種網絡類型

常規適用場景

NAT(地址轉換)

適合無路由器上網的情況,例如家庭寬帶上網,局域網的情況也可以

Bridged(橋接模式)

適合有路由器上網的情況,即局域網的情況

Host-only(僅主機)

此種模式的應用場景不多,適合主機不上網,僅和宿主機溝通的場景

此時硬件配置完成,下一步裝系統。

CentOS6.6的五種引導方式

CentOS6.6的引導方式

解釋說明

Install or upgrade an existing system

安裝新系統或升級已經存在的系統

Install system with basic video driver

安裝帶有基本視頻驅動程序的系統

Rescue installed system

救援已經安裝的系統(故障修復)

Boot from local drive

從本地驅動器引導系統

Memory test

內存測試

CentOS6.6磁盤的分區方式有五種:

  • Use All Space:刪除當前磁盤內的所有分區,包括其他系統創建的分區。
  • Replace Existing Linux System(s):刪除當前磁盤內的所有Linux分區,而不刪除其他系統創建的分區,這是默認的選項。
  • Shrink Current System:利用(擠壓)分區上存在的所有空閒空間,創建系統默認的分區布局。
  • Use Free Space:使用未使用的分區空間。
  • Create Custom Lavout:自定義分區方式。

這裡選擇最後一種分區方式Create Custom Lavout,即由管理員自行定制分區,因為它更靈活。

Linux系統磁盤分區

1、磁盤在使用前一般要先分區。

2、磁盤分區有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之分。一塊磁盤最多可以有4個主分區,其中一個主分區的位置可以用一個擴展分區替換,在這個擴展分區內可以劃分多個邏輯分區。

3、如果規劃的分區數量超過4個:則分區組合為3primary+1extend或2p+1e或1p+1e。

4、一塊磁盤最多只能有一個擴展分區,擴展分區不能直接使用,必須在擴展分區上劃分邏輯分區,然後格式化(創建文件系統),之後才能存數據或裝系統。

磁盤分區命名及編號方式

1、以設備名命名

在Linux系統中,磁盤設備一般存放在"/dev"目錄中,不同的設備對應的設備名稱如下:

  • 系統的第一塊IDE接口的硬盤稱為/dev/hda。
  • 系統的第二塊IDE接口的硬盤稱為/dev/hdb。
  • 系統的第一塊SCSI接口的硬盤稱為/dev/sda。
  • 系統的第二塊SCSI接口的硬盤稱為/dev/sdb。

2、使用數字編號

為了表示不同的分區,通常會用數字進行編號。

  • 系統的第一塊IDE接口硬盤的第一個分區稱為/dev/hda1 。
  • 系統的第一塊IDE接口硬盤的第五個分區稱為/dev/hda5 。
  • 系統的第二塊SCSI接口硬盤的第一個分區稱為/dev/sdb1 。
  • 系統的第二塊SCSI接口硬盤的第五個分區稱為/dev/sdb5 。

分區的編號1—4,只能給P+E,L分區的編號只能從5開始。

Linux系統對分區的基本要求

1、至少要有一個跟(/)分區,用來存放系統文件及程序。其大小至少在5GB以上。

2、要有一個swap(交換)分區,它的作用相當於Windows裡的虛擬內存,swap分區的大小一般為物理內存容量的1.5倍(內存<8GB)。但當系統物理內存大於8GB時,swap分區配置8—16GB即可,太大無用,浪費磁盤空間。swap分區不是必須的,但是大多數情況還是設置比較好,個別企業的數據庫應用場景不分swap。

3、/boot分區,這是Linux系統的引導分區,用於存放系統引導文件,如Linux內核等。所有文件的總大小一般只有幾十MB,並且以後也不會增大太多。因此,該分區可以設置為100—200MB,這個分區也不是必須的。

界面選項說明:

1、Mount Point:掛載點,這是Linux下訪問磁盤分區的入口,即如果要往分區裡寫入數據,就必須通過/boot入口來寫入,這一點和Windows是不同的。

2、File System Type:文件系統類型,就像Windows的fat/ntfs一樣,只有在設置了文件系統並格式化掛載後,分區才能存放數據。

3、文件系統類型介紹

  • ext2/ext3/ext4:適合Linux的文件系統類型。由於ext3文件系統多了日志記錄功能,因此系統恢復起來會更快速,ext4是ext3的升級,效率更加高,因此建議使用默認的ext4類型,而不要使用ext2/ext3 。
  • physical volume(LVM):這是一種彈性調整文件系統大小的機制,即可以讓文件系統變大或變小,而不改變原有文件數據的內容,功能不錯,但性能不佳。
  • software RAID:利用Linux系統的特性,用軟件仿真出磁盤陣列的功能。
  • swap:內存交換空間。由於swap並不會使用到目錄樹的掛載,因此用swap就不需要指定掛載點。
  • vfat:同時被Linux與Windows所支持的文件系統類型。如果主機硬盤同時存在Windows與Linux兩種操作系統,為了進行數據交換,可以利用該文件系統。
  • xfs:也是一個文件系統的類型,在CentOS7中將被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類型而替換ext4 。

4、Force to be primary partition:強制主分區,是可選項。由於所有的分區未過4個,因此可勾選該項。

選擇安裝包時應該采用最小化原則,即不需要的或不確定是否需要的就不安裝,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上確保系統安全。

如果安裝過程落下部分包組,或者是其他伙伴安裝時沒有選,在安裝後可以按如下方式補上安裝時未安裝的包組。

如何區分已安裝的系統是32位還是64位?

方法一,標准的查看方法。命令及輸出如下:

各個數字和字母代表的含義:

2表示主版本號,有結構性變換才更改;

6表示次版本號,新增功能時才變化,一般奇數表示測試版,偶數表示開發版;

32表示對此版本的修訂次數或補丁包數;

504代表編譯的次數,每次編譯可對少數程序優化或修改;

el6用來表示版本的特殊信息,有較大的隨意性;

el代表企業版Linux;pp代表測試版;fc代表fedora core;rc代表候選版本;

x86_64表示64位。

"[root@oldboy66 ~]#"裡的#號為超級管理員root輸入命令的提示符,在#號後面可以輸入命令進行管理系統。

配置網卡setup:

以上操作相當於修改/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注意:需要將ONBOOT=no改為ONBOOT=yes,否則系統不會自動啟動該網卡。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vi是編輯命令,輸入命令後,按i編輯修改,保存命令":wq"。

重啟網卡生效:ifup eth0或者/etc/init.d/network restart。

如果setup顯示亂碼,是字符集問題,輸入命令LANG=en進行調整即可。

查看Linux網卡信息:ifconfig。

檢查網絡是否通暢:ping 192.168.131.128 -t 。

使用CRT連接Linux

連接成功。

調整CRT。

如果CRT連接不上Linux可能的問題:

1、ping linux_ip 通了,表示物理連接正常。

2、telnet linux_ip 22,測試shh服務通不通。

3、Linux防火牆開啟需要關閉。

http://xxxxxx/Linuxjc/1175968.html TechArticle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