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 Linux綜合 >> Linux資訊 >> Linux文化 >> 商業新浪潮:開源Linux展眾包的力量

商業新浪潮:開源Linux展眾包的力量

日期:2017/2/27 11:55:05   编辑:Linux文化

"抓起手來,什麼都沒有,張開手,你將得到一切。"這句頗有禅意的話被紅帽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陳實拿來形容"開源"的魅力。

紅帽戲法

1984年,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理查德·斯托爾曼(Richard Stallman)請求打印機公司為實驗室的打印機提供一份軟件源代碼,以便他對程序稍做修改添加一個錯誤通知功能,但他被告知,打印機代碼的驅動是封閉的,任何人無權改動。斯托爾曼被激怒了,他認為驅動程序所蘊含的知識是許多人智慧的結晶,而這些人並非全部都是打印機公司的雇員。次年,斯托爾曼創建了自由軟件基金會,旨在鼓勵開放附有源代碼的軟件。在6年的努力後,源代碼公開的操作系統平台Linux誕生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獲得源代碼,並在系統平台上進行應用開發。

從一開始,斯托爾曼就預見到免費的Linux能夠產生一個基於服務的新市場,但直到2002年,才有第一家Linux服務廠商宣布實現盈利,這就是紅帽公司(Nasdaq:RHAT)。

Linux的發展曲線和互聯網的發展曲線出奇地吻合。幾乎跟網絡熱同時,硅谷的上空也開始飄蕩起Linux狂熱。1999年8月22日,紅帽成為了第一家納斯達克上市的Linux廠商,這次上市也是歷史上最為成功的IPO之一,首日股價升幅高達482%,隨後紅帽的股價曾經超過250美元,但實際上那個時候的紅帽還沒有拿出真正可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收入來自於出售紅帽個人版,售價約在90元-150元人民幣之間。直到2001年納斯達克的泡沫終於破滅,無法盈利的紅帽股價一頭往下栽,跌到了每股二三美元的慘狀。

陳實回憶說,那時被逼到絕境的紅帽開始苦苦思索自由軟件該怎麼賺錢的問題。正應了那句古話"禍兮,福之所伏",納斯達克的崩盤此時也孕育著Linux的生機。在納市股價大跌後,許多公司開始大規模縮減IT預算,他們發現,如果將原有的IT架構從Sun Solaris轉移到IBM加Linux平台,硬件和軟件加在一起可以節省下70%的資金,"More Linux"的口號開始掛在CIO們的嘴邊。

紅帽終於在Linux玩家之外,發現了更具商業價值的企業用戶。企業不像那些喜歡嘗鮮的玩家,需要Linux每6個月就發布一個新版本,它們需要的是專業的Linux服務,他們願意為此付費。

2003年,紅帽推出了軟件訂閱模式,通過不同層次的訂閱服務,在訂閱期內客戶可以完成系統的實時更新、bug的修復、錯誤的更正、新功能的添加等。最早的一批企業用戶來自於華爾街,比如投資銀行高盛,以及互聯網新貴雅虎、亞馬遜和美國在線等。現在,紅帽已經在全世界有了超過100萬的訂閱用戶,持續的盈利表明訂閱模式已經為用戶所接受。

集市的誘惑

跟那些需要自己一手主導產品研發的公司不一樣,Linux的研究開發主要是通過開源社區的力量,而紅帽要做的事情是集成(Intergration)、質量控制(Quality Assurance)和認證(Certification),這就意味著紅帽可以省下高昂的研發成本。

1998年初,網景(Netscape)公司高層突然宣布將於1月22日開放網景浏覽器的全部源代碼,他們的意圖不僅在於以此對抗微軟公司,更重要的是,他們受到了埃裡克·雷蒙德(Eric Raymond)關於比較兩種軟件開發模式的著名論文(The Cathedral and Bazaar)的影響,他們開始相信,利用公司外部的人參與開發軟件是個好主意。

陳實這樣描繪一個典型的Linux應用開發過程:一個工程師有了個想法,於是把它添加到maillist上面,他首先遇到的很可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鋪天蓋地的批評,甚至有人嘲笑說這是"垃圾"。但這名工程師知道,他得挺住並且傾聽別人的意見,於是他會把這段code拿回去做修改,然後再拿回來看看反響如何,聽聽別人說如果這個問題由他們來解決會怎麼樣做,如此反復再三,幾周後可能這段code就能夠被主流社區所接受。總之,你的問題引起的爭論越多,就越有可能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憑借在開源界的地位,紅帽提出的問題被Linux主流社區接受的幾率很大,陳實將促進意見和改變被吸納進主流社區的能力視為紅帽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果你能夠完全跟上社區,就會節省很大的成本。因為這意味著研發的任務不需要你一個人來扛,比如一個項目,Intel投入一部分,Oracle投入一部分,紅帽投入一部分,再加上志願者,研發成本就被大家一起分攤了。"

除了能夠降低研發成本,在開發的方向上,開源軟件的創新也是一種消費者驅動創新,它反映的是"群眾的呼聲"。而對於一些程序員來說,開源最大的好處還在於人人能夠參與其中,如果你覺得系統的某個功能不如意甚至缺少所需要的東西,只要你能夠寫代碼,就可以自己動手。這一點正是斯托爾曼當年對封閉源代碼所質疑的問題:為什麼打印機公司可以拒絕用戶自己對產品的改善?

"眾包"潮

埃裡克·雷蒙德原本預計Linux會成為一個像立體派油畫那樣扭曲、不可理喻的東西,因為它的研發過程完全違背了傳統的軟件開發原則:嚴謹的目標規劃,等級森嚴的小項目組,長時間的發布間隔。但實際上,"盡管Linux開發團體看起來有如一個巨大的有各種不同議程和方法的亂哄哄的集市,但一個一致而穩定的系統就像奇跡一般從這個集市中產生了",他在中這樣寫到。

開源軟件互動性的研發模式能否推廣到軟件開發以外的傳統企業中去?

"互動性的開發模式是個很大的趨勢,所有的公司都看到了這一點,不僅僅只有軟件公司。比如制藥公司禮來(Eli Lilly)就是一個例子。"

陳實談到的禮來公司是美國最大的醫藥制藥公司之一。醫藥制藥是一個研發費用以天文數字計的行業,長期以來,它的研發模式也類似於軟件開發中的封閉模式。從2001年開始,禮來資助了一個叫做InnoCentive(www.innocentive.com)的網站,現在它已經成為化學和生物領域的重要研發供求網絡平台。

在InnoCentive網站上,活躍著超過90,000名"賞金獵人",他們的懸賞目標不是通緝犯,而是企業在網站上列出的技術難題,一旦成功地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將獲得1萬到10萬美元的酬勞,而企業則可以藉此降低研發上的支出。"創新中心"的首席科技官Jill Panetta認為,通過這些業余人士解決研發問題的做法"和傳統的雇傭研發人員的做法相比,效率要高出30%"。

雜志將這種現象稱為"眾包"(Crowdsourcing),按照維吉百科上最新的解釋,眾包是指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願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眾包的任務通常是由個人來承擔,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多人協作完成的任務,也有可能以依靠開源的個體生產的形式出現。除了禮來,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比如波音、杜邦、寶潔、高露潔都加入了利用"眾包"的行列。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