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 Linux綜合 >> Linux資訊 >> Linux文化 >> Linux:憑什麼解除微軟的“武裝”?

Linux:憑什麼解除微軟的“武裝”?

日期:2017/2/27 12:15:51   编辑:Linux文化

  中文版Linux給了中國一個打破微軟公司的市場控制的機會,然而,這只是機會還不是現實。最近,筆者跟國內業內人士交流,談到了普及Linux面臨的幾個問題,在這裡提出來,供大家參考,算是拋磚引玉吧。

  【Linux靠得住嗎?】

  據筆者的經驗和收集的材料看,在美國,Linux普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安全性。有些人說,源碼公開,技術人員能自己編寫添加程序,從而能保證安全。這是誤解。不管用什麼操作系統,侵犯者總是有辦法襲擊。Linux核心部份公開,不管以後加什麼編碼,對侵犯者來說,總是比不提供源碼更方便。在美國跟銀行打過足夠交道的人大都知道,銀行在操作系統方面非常保守,如果新系統沒有現有系統更有把握,銀行就不會輕易更替。原因:如果出問題,那就不光是銀行自己蒙受損失,而且是千千萬萬的儲戶會蒙受損失。如果各大銀行認為一個系統很安全、而且采用了,那麼,我們大致可以相信該系統的安全性是相當高的。這種參考方法也許太簡單,但不是誇張。可是,到現在為止,筆者還沒有聽說誰證明了Linux比美國各大銀行現用的系統更安全。

  第二個問題是兼容性。任何人都可以對Linux隨時加碼、有自由決定是否傳遞公開,對專業人員和愛好者來說,沒有比這更令人愉快的事情了。可是,對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利用新加碼而制作的軟件和數據就會有兼容問題,而且,多數用戶不可能根據每一次新的加碼而變更現有系統。前些時候,IBM等彼此多少有競爭利益的美國公司聯合起來贊助支持建立一個Linux實驗室,目的之一就是使Linux應用軟件編制有相對集中的交流環境,借以保證兼容。這種競爭對手彼此合作的方法,對推動Linux的普及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很流行“硅谷科技園”,可是,我還沒有聽說國內有類似美國的競爭對手聯合支持Linux的消息。散兵游勇將很難解除微軟控制市場的“武裝”。普及新技術產品比建立“硅谷科學園”更重要,更何況,Linux不是在“硅谷科學園”裡誕生和持續發展的東西。IBM公司等競爭對手合作推動普及而不是推動“硅谷科學園”的經驗,非常值得參考。

  【折舊方案:推動還是束縛?】

  有說,摩爾定律證明計算機網絡技術每十八月換代。這個說法只說明了全部問題的一半,另一半是企業和用戶的折舊法則。沒有使用者通過折舊來更新設備,摩爾定律就沒有實際意義。跟其它計算機設備更新一樣,普及LINUX需要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合理的折舊法規。

  折舊法則跟企業的成本效益和政府的財政法令有關。過去,美國法律規定,企業的計算機類的設備折舊年限是五年。這就是說,每一個摩爾定律周期,都有企業的三年半的滯後;兩個摩爾定律周期,就有大約七年左右的累積滯後。這顯然不適應網絡工業新技術產品普及的需要。為此,美國國會最近通過一項法案,規定企業的計算機類設備折舊年限為兩年,大大接近了摩爾定律周期。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將企業的某些折舊立法擴大到個人,例如,允許個人稅務中減免更新某些新科技工具的費用,其中包括計算機應軟件設備。無疑,這對保證企業和個人的競爭力,以及提高美國國內信息產業市場的需求,都是非常有利的。

  美國的市場經濟和企業制度相當成熟,因而,政府折舊規定變動會發生相當靈敏的作用。比如,為了貫徹“星球大戰”計劃,裡根時期大大縮短了折舊周期,使大多數企業和整個國內市場能從折舊裡大大改善成本效益。為此,國家犧牲了相當一大筆稅收,因而,新的折舊法為裡根當局赤字預算加進了很重的砝碼,直到克林頓總統第二任期,聯邦赤字才緩和下來。現在,美國國家財政出現余額,因而有能力允許企業和個人的計算機設備更新周期跟摩爾定律周期大大接近,剩下的是企業和個人自己有沒有需求和滿足需求的實力了。

  筆者看到,按照1980年代制定而至今還在執行的法律規定,中國企業的計算機設備折舊年限是八年。這就是說,每一個摩爾定律周期,都有企業的六年半的滯後;兩個摩爾定律周期,就有十三年左右的累積滯後。這樣的財政法律大大限制了企業及時采用新技術產品。在給Linux等軟件企業優惠政策的時候,如果忽視了企業折舊等必要的法律修訂,那麼,就等於限制了企業采用Linux等軟件企業的新技術產品。光給廠商優惠、不給用戶優惠,這樣的政策對市場沒有意義,到頭來,廠商享受的優惠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市場而失去意義。

  更要命的是比較。美國企業的計算機類設備折舊年限為兩年,中國的為八年。這意味著什麼?打個比方回答說,在更新計算機技術設備方面,允許中國企業向前走一步,美國企業就向前走四步;中國企業向前走兩步,美國企業就向前走八步!這是哪門子競爭啊?越接近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企業面臨的競爭挑戰就越明顯。如果中國企業還不能享有接近摩爾定律的折舊法規,那麼,如何跟快步前進的美國企業競爭?法律不允許國內企業及時和充份地利用新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產品,中國信息產業的市場在哪裡?鄰居的草地再綠,還是鄰居的。出口軟件等產品能掙很多外匯,但中國經濟和企業的整體實力的提高,還要依靠本土市場和本國企業的發展。

  據筆者了解,為了趕上科學技術的變化和保證自己的競爭力,不少中國企業已經實行自己的計算機設備折舊法則了,年限不等,但大都是現有八年折舊年限的一半左右。從財務管理角度看,這等於是企業在成本效益上做出了非常重大的犧牲;就比較來說,做同樣的技術更新和為了同樣的經濟效益,中國企業支付的代價比率遠遠超過美國企業!為了保證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和保證中國信息產業有充份的國內市場,筆者認為,大幅度改變折舊法規和其它不利於更新計算機設備的法規,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此外,對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來說,更新周期是否相對穩定非常重要,至少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是如此。可是,到目前為止,Linux還沒有建立穩定的更新周期。IBM等公司聯合支持Linux實驗室的另一個目的,就是促進該系統更新周期的基本穩定,從而有利於更多企業能把Linux納入正常折舊的軌道。在這類問題上,美國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是依靠企業的自覺自動。

  中國的市場經濟和企業制度不健全,折舊法律政策過時,更多更快的折舊就有兩種可能:一個是成為企業腐化的孵化器,另一個是增加企業跟政府在稅務方面的沖突。就Linux更新來說,舊法規限制了市場選擇,只能通過政府支持來一代代產品推動,缺乏企業的自覺自動,再加上“硅谷”熱潮所代表的科學技術“特殊化”而不是“普及化”的價值觀,因而,在經濟發展方面很難避免重復DOS和Windows的老路。換句話說,Linux在中國的技術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不單單是軟件技術問題,而且跟經濟改革、財政立法和技術價值觀取向息息相關。

  【中文版:中國人的問題能否真正解決?】

  在最近的Linux大會上,TurboLinux總裁講演說,他們1992年開始采用雙字節,實現了中文版的重大技術突破。這種說法跟微軟公司的一樣。

  雙字節問題,中國早在1980年代就解決了,代表作之一是中國科學家完成的漢字平均信息熵研究。在這個基礎上,需要做雙文制等基礎研究,為中文數據全面管理建立理論基礎。可是,這個建設被打亂了,甚至發生了一個重大誤解:以為編碼問題解決,中文數據管理計算機化的基本問題就解決了。殊不知,編碼問題還不到信息學和數據管理計算機化的基本課題的20%。換句話說,到現在,中文信息產業地基的80%還沒有完成,就開始建立高樓大廈了。

  對微軟公司來說,因為它是基礎技術的應用者而不是建立者,它不理解中文數據全面管理的基本內容,所以,該公司自以為產品漢化就能解決中文數據計算機化了,從而該公司把采用雙字節和聯碼稱作中文產品的重大技術突破,采用了兼並中文輸入法的戰略,刺激了“萬碼(馬)奔騰”。那個時期,信息產業好像很熱鬧,結果是些意義不大的消耗。事實也證明,此路不通:微軟公司的中文產品連基本的排序都會搞錯,怎麼能做全面的中文數據管理?前幾天,筆者跟一些業內的美國朋友對所謂的多語言文字的Windows 2000做了通用的數據管理疲勞試驗,結果是糟糕得很,該系統在中文方面是錯誤百出,甚至連基本的字符顯示和Copy/Paste都不能正確完成。可是,微軟公司卻一直對中國鼓吹漢化和地方化的優越性,該公司中國研究院前院長李開復離職前,還沒有忘記再次強調這一點。換句話說,為了急功近利的市場利益,微軟公司不惜鼓吹和支持那些妨礙中文信息產業發展的因素,試圖使中文信息產業忽視自己的基礎建設。

  Linux在美國需要IBM等名牌老公司的聯合推動,否則是沒有多大商業前途的。在中國,Linux也許找到了發展成長的土壤,可是,這跟全球范圍Linux的命運有多大關系,還要觀察,其中最需要觀察的是:Linux能不能重新開啟和促進中文信息產業的基本建設?如果不能,那麼,Linux在中國的發展能夠給有關公司帶來若干年的利潤,而對中文信息產業水平的本質提高不會有多大的根本意義。比如,眼下,TurboLinux的雙字節之說、以及Linux漢化內核外核之爭,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復微軟公司進入中國的前半截道路。就此來說,提出Linux是否會整個重復微軟公司操作系統的中國過程,大概不是過火的問題吧。

  不少報刊媒體說,中文版本的Linux說明中國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此,有些人問:Linux核心部份不是中國發明的,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在哪裡?這個問題問得好。Linux核心部份發明人一再聲明他不會撤出自由軟件,但是,法律保證了他隨時采取行動的自由。再說,Linux所屬的自由軟件的基本法則是共享源碼,所謂“自主產權”是違背自由軟件法則的。為此,《紐約時報》等美國報刊發表的報導和評論提出了問題:隨著Linux在中國的發展,為了利潤,有關部門和廠商是否會終於違背自由軟件的基本法則?簡單說,Linux再發達,中國在Linux上總是沒有所謂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只有共享知識產權。

  總之,中國在普及Linux方面遇到的問題遠遠超過純軟件技術。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不但對Linux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中文信息產業的基礎建設、對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和企業制度改革等許多方面也有許多很實際的意義。筆者已經把磚拋出來了,希望讀者大家能獻出自己的玉來,為Linux在中國的有效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見解。


摘自:http://www.oso.com.cn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