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 Linux基礎 >> Linux服務器 >> 微軟贊助Apache的背後

微軟贊助Apache的背後

日期:2017/3/2 16:43:09   编辑:Linux服務器

最近,看到了國內很多媒體關於"微軟每年捐贈Apache基金會10萬美元"的報道。微軟全球開源軟件項目主管Sam Ramji在開放源代碼會議(Open Source Convention)上宣布微軟每年向Apache基金會(ASF)贊助10萬美元,以支持開源軟件的發展。

報道中都指出:微軟此舉將使其成為 Apache基金會的"白金"贊助商,這是Apache基金會最高等級的贊助,另外兩家白金贊助商分別是Google和Yahoo。

對於微軟再次掏錢贊助開源組織我並不感到驚訝。最近兩年,微軟積極參與開源,在開源世界中裝載微軟的影響力,在不同的開源項目中,我們都能看到微軟的身影,同時,在大大小小的開源活動中,也都能看到微軟以Sponsor的身份出現。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微軟贊助開源已經習以為常,對於微軟這樣的企業,一年10萬美金的贊助同樣也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當然,這也許對於 Apache基金會來說是一筆可觀的費用,正如Sam Ramji所言,這筆贊助可讓基金會付薪水給行政人員及其他人員,以便ASF開發人員更專注於開發優秀的軟件。)

但是,僅僅掏錢贊助開源就能表明微軟參與開源的決心嗎?我看未必,為開源掏錢這對於微軟來說已經根本算不上什麼。其實,有一件事更值得我們去關注,Sam Ramji在贊助的同時宣布,微軟將向ADOdb貢獻一款補丁,ADOdb是一個PHP數據訪問層,此次發布的補丁將首次基於LGPL許可證,也就是說,微軟第一次基於開源許可證LGPL,向開源社區貢獻了代碼。

這才是我們更應該去關心的內容,這也是微軟積極參與開源表現出來更實質性的東西。如果說贊助表明了微軟的一種姿態,表達了對開源社區的一種善意,那麼第一次基於LGPL協議貢獻代碼則表明了微軟參與開源的決心。這是微軟與開源世界紛爭多年後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也是微軟與開源世界多年努力後的一個共同的、重大的轉折點。

此前,微軟一直宣傳Shared Source這個概念,在05年阿姆斯特丹舉行的EuroOSCON上提出了5個新的License(三個主License以及兩個衍生版):Microsoft Permissive License(及Microsoft Limited Permissive License)、Microsoft Community License(及Microsoft Limited Community License)和Microsoft Reference License。其中,微軟互惠許可(Microsoft Reciprocal License)和微軟公共許可(Microsoft Public License)在07年10月獲得了開放源代碼促進會(Open Source Initiative)的認可。

雖然已經正式成為OSI認可的開源協議,但這兩項協議並未得到更多開源人士的認同,更多人認為這兩項許可本質上仍然是"只許看,不許摸的許可證",盡管MS-PL已經與BSD許可極為類似。而此次微軟向社區貢獻的代碼基於LGPL許可證,而不是微軟自己的開源許可,這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進步。

GPL協議由Richard Stallman為GNU計劃而設立,在07年6月發布了其衍生版本——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LGPL),中文譯為"較寬松公共許可證"或者"函數庫公共許可證",其目的是為了應用於一些軟件函數庫。因此,此次微軟基於LGPL向社區貢獻代碼也被更多的自由軟件人士認為:這是微軟首次公開支持GNU計劃。

微軟第一次向開源社區貢獻的代碼究竟值不值錢?究竟值多少錢?我覺得這個已經不在重要。對於微軟這樣的企業,你能去要求他一年掏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贊助開源,但讓其心甘情願的貢獻代碼,這就不是輕易能夠做到的。因為它代表了一個企業的整體戰略,這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而此次貢獻代碼正是其整體戰略的一個體現,它代表了微軟接下來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個信號,也表明了一種決心。

微軟大中華區平台戰略總監李科研曾經和我提到:"從微軟參與開源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四個支柱性的策略,就是'參與、合作、成長、學習'"。如今,我覺得應該再加上兩個字,那就是"貢獻",這不僅表達了微軟參與開源的一個誠意,也為微軟與開源的合作鋪平了道路。其實,我一直認為,在中國,微軟與開源企業應該更加緊密的合作,做大、做強中國的軟件市場,這對微軟、對開源、對軟件產業,都將是一條共贏的道路。

Linux:從LiveCD到自啟動U盤

陳傑

USB接口設備,想必大家都並不陌生,USB設備用得多了,當然對USB標准也有所耳聞。數年前,USB 2.0將USB傳輸速度從12Mbps大幅提升到480Mbps,而現在,USB 3.0標准也即將問世。Intel正率領一眾業內廠商開發下一代的USB 3.0標准,速度有望再次提高10倍,目前,USB 3.0標准已經完成了90%左右,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就會全部完成。

USB 3.0標准發布,傳輸速率將得到大幅提升,這對於時常使用USB接口數碼設備的朋友將是一個福音,同時,對於傳統的Linux操作系統領域,也將帶來一定的沖擊。

傳統的PC電腦,人們都習慣於將操作系統預裝到PC電腦的硬盤上,通過硬盤啟動操作系統開始作業。隨著光盤技術的發展,在2000年前後,幾個德國人在Linux發行版Debian的基礎上,發明了"on-the-fly"技術,把操作系統壓縮到一張普通的CD光盤上,通過該CD啟動計算機,而根本不需要硬盤之類的存儲介質,他們將此獨立為一個Linux的衍生版本,取之名曰Knoppix,而人們將通過此種方式運行電腦的操作系統光盤稱之為"LiveCD"。

Linux LiveCD的誕生,對於Linux的推廣及擴大應用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當時,桌面Linux很多功能並不完善,Linux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受到人們的普遍懷疑,很多人希望嘗試一下這個有別於Windows的操作系統,但又恐不適應或者不滿足自身使用需求而感到畏懼,LiveCD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不需要將系統安裝在硬盤的情況下,人們只需要插入一張CD就可以嘗試Linux操作系統,在熟悉了Linux環境的日常操作或者認可了這一新的操作系統時,人們再將其安裝於硬盤上。同時,一些Linux愛好者,積極推動Linux的普及,但是發現很困難,當將朋友的電腦操作系統換成Linux後,結果朋友根本不會使用,這不僅受到了朋友的責備,也使其喪失了對Linux的信心,結果適得其反。LiveCD出現後,人們只需要傳遞一張普通CD,就能很好的推廣Linux,朋友在高興的時候插入CD"玩玩",而並不影響其正常使用Windows工作,並且隨著Linux的不斷升級,能使其不斷嘗試升級後的Linux,從而最終認可這一操作系統。

隨著Linux桌面的不斷完善,LiveCD遇到了瓶頸。人們發現,Linux能很好的滿足其需求,能完全能取代Windows,或者用戶體驗比Windows更加出色的時候,LiveCD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主要來自三個原因,其一是CD的讀寫速度已經不能滿足於需求,無論是當時52X的CD光驅還是16X的DVD光驅,運行LiveCD已經顯得非常吃力,並且隨著Linux桌面應用不斷豐富,人們已經不能滿足運行程序等上數分鐘的狀態了。第二個原因是普通的CD並不是一個能隨時輕松自由讀寫的存儲介質,LiveCD一般只支持讀操作,而並不支持寫操作,也就是人們通過LiveCD運行電腦後的所有操作及更改,並不能進行保存,而下一次啟動LiveCD得到的依然是一個嶄新的系統。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普通CD的讀寫壽命都很短暫,並且很容易受到"污染"而使其作廢,這種情況下,人們就不可能完全地將自己的工作交由一張"不靠譜"的CD。因此,LiveCD更多的是愛好者手中的一個玩具。

隨著閃存U盤不斷降價以及USB2.0的出現,人們發現U盤能很好的取代LiveCD的CD存儲介質,能將操作系統預裝到U盤裡面,開機自啟動。2006年年底,法國Mandriva公司將Mandriva Linux預裝到U盤裡面,推出了 "Liveflashkey"(容量為2GB),兩周之內銷售了10萬個,隨後相繼推出4G版、8G版,在法國掀起了自啟動U盤的熱潮。

自啟動U盤比之過去的LiveCD有著多方面的優勢,最主要的原因是U盤能自由的進行讀寫操作,人們能將在操作系統上的更改進行保存。目前,U盤的壽命在正常的讀寫操作情況下,被證明能使用10年左右,這和傳統的存儲介質硬盤相比也毫不遜色,同時,USB 2.0的讀寫速度與CD相比,已經快了數十倍,在U盤上運行程序與硬盤上運行程序的差距正在縮小。

就在8月19日,百度宣布以閃存及配套技術全面代替硬盤存儲,而其承載全球檢索及索引存儲的運算集群中的硬盤已全部拆除,這是閃存與硬盤這兩種新老存儲介質競爭中的一次勝利。閃存具有快速、安全、低功耗等優點,而此前被硬盤廠商诟病的容量小、成本高的缺點正在得到改善,目前市面上16G的閃存盤價格在400人民幣左右,而8G的閃存盤價格更是低至到200元,而這種更快、更大、更便宜的趨勢正在加速的演進中,閃存介質的興起已經成為未來一種趨勢。

隨著閃存介質的發展,尤其當USB 3.0標准出台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一個由閃存軟件組成的市場。在這裡,任何的軟件都存儲在閃存上,運行任何需要的軟件都只需要插入一個U盤甚至是SD卡等其他閃存設備,當然這也包括了Linux等操作系統。我們甚至可以繼續設想,具有豐富定制功能的Linux操作系統被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進行個性化定制,而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不論走到哪裡,只需要隨身攜帶一個閃存設備,就能隨時隨地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操作系統。

開源“雲計算”

陳傑

移動領域是開源軟件尋求突破的一個重點,但最近喧囂塵上的“雲計算”也蘊含著開源軟件發展的巨大機遇。對於雲計算的定義,業界爭論不一,但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雲計算是基於Web的一種服務,是SaaS應用的升級版本,它消除了用戶在傳統硬件、軟件、專業技能方面的投資,而完全脫離技術與部署中的復雜性而輕松獲取。

在今年Gartner的報告中就認為,削減成本將推動大多數軟件服務(SaaS)提供商以某種方式采用開源軟件的創新技術。在兩年時間裡,90%的軟件服務將以某種方式以開源軟件為基礎,軟件服務提供商將在操作系統、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的層面上使用開源軟件以降低成本。開源軟件一直提倡軟件免費,以服務的形式進行付費,本質上和SaaS是雷同的。

因此,對於誰將成為“那片雲”的問題,業界一致的觀點就是雲計算將架構在開源軟件之上,並且大部分基礎應用都將基於開源軟件。因為大家都知道,作為集中式的服務平台,開放性永遠是其關鍵要素之一,同時開源軟件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也完全吻合雲計算的發展趨勢。

正因為如此,眾多的開源社區人士反而開始擔憂雲計算的興起將給開源軟件帶來一場巨大的危機。雲計算的興起將給開源軟件帶來危機,作為服務的雲計算平台,不需要采用傳統的軟件發布形式,開源的許可證對其就缺乏了約束力,即索取開源代碼,而並不回饋代碼給社區,其回饋方式則是基於Web服務。這就出現了問題,這些企業通過索取了開源代碼,並且進行了修改,也因此獲利了,但是對於開源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並沒有帶來任何益處。

那麼,是否雲計算就是洪水猛獸,它的出現將讓開源軟件喪失生機呢?雲計算的興起,使開源軟件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個危機是可以通過完善目前的開源許可,甚至出台一些新的開源協議解決的,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雲計算為開源軟件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

我們首先必須認清開源成功或者賴以生存的幾個關鍵要素,許可證允許和鼓勵對於開源軟件的再發布、修改乃至發展其分支;一個體系結構要使程序能被作為組件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重用,以及可以被擴展,這包括代碼的重用和模塊功能的重用;最重要的一點是低門檻,不僅使用戶能很輕松的一試身手,對於開發人員,能在此平台上輕松的修改與分享代碼。

雲計算作為一個基於開源軟件的平台,可能並不開源,但這不妨礙其具有開放性,或者說該平台可以作為一個可重用的組件存在。開源倡導代碼的可重用,雲計算提倡的是服務的可重用性。比如Google Maps並不開源,但是其足夠開放,以至於成為整整一代新應用的關鍵組件,programmableweb.com上的一個總結顯示Google Maps支持了差不多90%的地圖mashup,從這點上看,雲計算是完全能延伸開源軟件的應用,只是將代碼封裝成了模塊,或者是一個子系統。

開源的成功來自於用戶開發和使用的低門檻,而雲計算的發展必將帶來大規模的開源應用及部署,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開源軟件進入的門檻,也活躍了開源社區的二次開發及應用推廣。同時,雲計算的平台可能會是私有的,但是其上運行的軟件可以有商業軟件與開源軟件的選擇,來自Rightscale的Eicken甚至認定雲計算平台上的所有軟件都將是開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私有軟件許可證沒有支持雲計算部署的方式。

盡管開源協議不能防止雲計算提供者的封鎖,但至少允許開發人員在雲計算中部署開源軟件,而且隨著雲計算平台的發展,也將帶動更多新的開源軟件及應用的產生,最近,雅虎、英特爾和惠普就宣布結成一個研究聯盟,共同創建一項名為“測試平台”雲計算研究的開源項目,推進雲計算技術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雲計算概念不斷清晰,各大廠商在此領域加大投入,勢必將會有更多優秀的開源項目誕生,同時,也將活躍目前的開源項目,在應用廣泛展開的時候,煥發第二春。


蘋果是敵 微軟是友

陳傑

在最近波特蘭舉行的世界開源大會(OSCON 2008)上,UbuntuLinux創始人Mark Shuttleworth發表了主題演講,Mark認為,Linux的真正對手不是微軟,而是蘋果。並大膽預測,在兩年時間內,Linux必能超越蘋果。與Linux水火不相容的微軟居然成了朋友?而一向與Liunx井水不犯河水的蘋果竟然成了假想敵?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命題,但在目前階段,這樣的觀點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蘋果是開源的敵人",這是很多開源人士都認同的一種現實,如今終於被Mark說出來了。為什麼說蘋果是開源的敵人?僅僅因為蘋果的軟件不開源嗎?我看未必,如果僅是不開源,那微軟和蘋果都將是開源的敵人,而不會有敵友之分。而根本原因在於,蘋果是開源的受益者,但並不是開源的貢獻者。

蘋果的軟件有著很好的客戶體驗,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實,但是蘋果軟件的根源及發展,這個可能知道的人就會少上許多。很多人可能認為蘋果的軟件都是"私有軟件",都是蘋果的"私有設計",這種看法可以說對了一半,蘋果的軟件確實都是"私有軟件",但大多的蘋果軟件都是基於開源軟件開發的,並非其私有設計。

比如眾所周知的Mac OS,我們看看維基百科上的描述,"Mac OS X使用基於BSDUnix的內核,並帶有Unix風格的內存管理和搶占式多任務處理。"不難看出,Mac OS是基於BSD開發的,遵循BSD協議,可以說是BSD Unix的衍生版本。熟悉開源的人都知道,BSD是開源協議家族中最寬松的一種協議,它允許你使用開源的代碼,並且可以不反饋回社區。蘋果正是采用了 BSD協議,基於BSD內核,不斷的完善了Mac OS。

蘋果的軟件究竟有多少基於開源軟件的,這個可能無法考證,但有開源社區人士表示:"蘋果90%的軟件基於開源軟件開發,可能不到10%是屬於私有設計,自主開發。現在流行的IPhone手機,其上運行的軟件大多數都是開源軟件。"說的更明白一點就是,蘋果90%的軟件是拿了開源社區的代碼開發的軟件,但迄今未聽說蘋果開源了某款軟件。

蘋果是家賣硬件的公司,軟件是否就是免費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蘋果正是因為一套完整的軟件戰略,並且必須依附與其硬件平台上,所以能讓蘋果的機器價格比普通PC高出許多。蘋果的根本,應該是軟件+硬件的公司,硬件其實只是個表現形式,而其軟件是根本、是靈魂,如果沒有這些軟件,那蘋果的硬件也就不值錢了。

並且,蘋果為了長期的控制用戶,采用了芯片加密及軟件加密的手法,使得蘋果的機器無法運行其他的OS,這是一種綁定,一種讓用戶失去選擇的綁定。去年,在Mac世界中很有影響力的程序開發員Mark Pilgrim宣布轉投Linux的懷抱,放棄了以前使用的Mac操作系統,正是因為Mark Pilgrim認為Mac平台上越來越多的專有文件格式和采用DRM技術限制了他的使用。由此可見,Mark Shuttleworth將蘋果樹立為開源的敵人,這是有依據的。

相比較而言,微軟近期的態度要開放許多,無論是頻繁的與開源世界接觸,還是關於OOXML文檔協議,我們至少看到了微軟一個比較開放的心態。微軟與Linux是敵人,但與數量更多的開源軟件是朋友,比如Apache、MySQL,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已經有很多開源軟件能很好的運行在Windows的平台之上了。

"蘋果是敵,微軟是友",從這個命題下我們也許能讀到Mark想表達的真實意思,那就是Linux需要超越Mac OS,同時,與Windows在各個層面兼容。如果說"蘋果是敵、微軟是友"更多的還是mark戰略性的提法,那麼"兩年超越蘋果",則表現了他堅定的信心。根據www.w3counter.com的權威統計數字,蘋果的Mac OS操作系統在2008年1月份所占全球用戶比例是4.82%,到今年6月份卻下降到4.62%;而Linux的全球用戶比例從今年1月份的1.84%上升到今年6月份的1.95%,照此趨勢下去,Mark預言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口袋電腦”的軟件機會

陳傑

在4月2日的Intel IDF大會上,將移動多媒體與互聯網無縫鏈接作為核心思路的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s,移動互聯網設備)如期而至,英特爾在IDF上一口氣推出了面向MID的5款凌動處理器(Atom)和英特爾迅馳凌動處理器技術,以及其它嵌入式計算解決方案。一時間,“口袋電腦”還未問世就完全地占據了人們的視線,不僅成為Intel下階段的一個戰略重點,也為軟件廠商開辟了新的一片藍海。

MID開創的Linux新藍海

根據IDC數據顯示,超便攜移動終端年增長率超過13%,到2009年,銷售量將超過8500萬台。超便攜終端急劇增長的市場需求同時預示著其操作系統的前景必然十分廣闊。

2007年Intel向社區宣布了新的開源項目Moblin,和開源社區竭誠合作為促進移動Linux革新。Moblin項目主要為移動設備,數字醫療與數字家庭設備等消費類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s)提供互操作與可伸縮的創新解決方案。Moblin旨在為移動設備開發合適的Linux系統與應用,這包括開源的解決方案,工具和一個框架結構。在這個框架內,開源社區可以分享技術,創意以及使用模型。

在即將面世的第一代MID設備中,Linux成為首選操作系統。選擇Linux的原因主要是客戶更加看重Linux的小巧、省電、靈活、高性能與低價格,Moblin就是首先為MID量身定做,當然Moblin也可應用到其它消費類電子產品。

事實上,由於MID設備的移動特性、較小的屏幕和全新的操作方式,傳統的PC操作系統很難適應,其優勢已不存在。在此領域,Linux開放、可定制、高性能、高安全的特點注定了它的優勢。目前Intel選擇了中科紅旗和Ubuntu社區作為MID設備的合作伙伴,中科紅旗已經專門針對MID平台定制了Midinux操作系統。

據中科紅旗內部人士透露,MID設備還沒正式推出,但Midinux操作系統已經受到了很多企業的認可,最近幾個月業務成垂直性的增長。預計到明年,中科紅旗在Midinux操作系統的收入將超過在服務器和桌面端的收入。中科紅旗作為一家老牌的開源操作系統公司,其Midinux業務出現了比桌面和服務器領域更火熱的狀況,不能不說MID上蘊含著Linux的眾多機會。

同樣作為國內老牌Linux操作系統廠商中標軟件也正在與Intel接洽,也嘗試涉水這片新的藍海。同時,據消息人士透露,MID可能在2009年的第二代產品完全放棄 Windows的產品,全面支持開源Linux操作系統。如果這樣的消息屬實,Linux也將隨著MID設備的推廣普及而取得眾大的突破。


for MID軟件將大行其道

軟件是靈魂,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MID。Intel只是提供了MID的“軀殼”,用戶真正需要靈動地使用起來,還得依靠各種功能的軟件,操作系統是必須的,同時運行在操作系統之上的應用軟件才是促使MID成為移動新貴的決定性因素。

一些軟件廠商已經嗅到了MID巨大的市場價值,率先將觸角伸向了這一全新的領域,國產Office辦公軟件廠商紅旗中文貳仟就推出了 RedOffice For MID。這款功能豐富的辦公軟件,將PC機上常用的辦公軟件平滑移植到MID設備上,使用戶輕松的感受移動辦公的便捷。RedOffice For MID包含文字、表格、幻燈、繪圖、數據庫、公式六個組件,可快速的進行文檔撰寫、公文制作、報表編制和幻燈演示等工作,RedOffice For MID的推出吹響了傳統軟件廠商進軍MID的號角。

在開源愛好者數次要求其推出QQ for Linux而未果的時候,騰訊居然率先推出了QQ for MID,由於MID運行的Midinux是一種Linux操作系統,更多的人願意將此看作是騰訊重新開始關注Linux用戶的一種轉變。但更多的其實表明騰訊的一種戰略思路,桌面Linux一直掙扎不前,這塊是被很多應用軟件廠商放棄的市場,而MID是一個新興的市場,並且具備未來成為主流消費市場的潛質,騰訊的這種轉變也就很好理解了。

不管是紅旗中文貳仟的先撥頭籌,還是騰訊QQ的轉變,都向人們表明他們對MID市場信心百倍。 MID的設計理念是筆記本電腦,它不是一個簡單的 PDA設備,其問世的意義就在於取代筆記本電腦,因此MID的性能是足夠強勁的,應用是豐富多彩的。在移動越來越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思想,誰又能懷疑 MID不能達到今天PC電腦的高度?在這麼一個全新的市場面前,軟件廠商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或將其for PC的軟件平滑移植到MID上,或開發一些針對MID的應用。MID市場剛起步,其需求覆蓋了傳統的軟件生態鏈,也涵蓋了諸多互聯網的要素,從基礎軟件 (如操作系統、Office)到多樣化的應用軟件(如即時通訊、浏覽器),可以預見,“for MID”將成為軟件廠商的戰略重點,也是其時尚標簽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