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 Linux管理 >> Linux維護 >> SPARC中如何安裝Linux系統(1)

SPARC中如何安裝Linux系統(1)

日期:2017/3/2 10:46:04   编辑:Linux維護

  部門機器升級,淘汰下來一批比較古老的機器,其中有一些ultra系列的sparc機型,64M內存,2.1G硬盤,solaris 9已經表示不支持64m內存了,裝solaris 8 又實在懶得一一去打patch,何況,那麼小的硬盤,裝完了solaris 8,已經沒有空間可做服務了,solaris 當工作站使用起來不如linux方便。當初使用gentoo的時候,曾經看過它有支持相當多的版本,比如alpha,x86(這個最常用了),amd64,sparc。。。恩,sparc,就是它了。

  訪問gentoo官方主頁,http://www.gentoo.org。最新的2005.0版本正好剛剛釋放出來,看來,這次不光是測試sparc下裝linux,而且也是測試gentoo新版本的好機會呢。在站點上查閱了一下,官方列出的最低要求:

Sparc 系統(等一下給出)CPU只支持 sparc64 CPU內存64 MB磁盤1.5 GB (不含交換分區)交換分區至少 256 MB

  (注意:以上的交換分區大小,事實上可以縮減成128M,由於擔心硬盤不夠,我在安裝的時候嘗試性地只使用了128m交換分區,最後證實是可以勝利安裝完成的。)

  那麼,gentoo支持的sparc系統到底包含sun的哪些系列呢??

  o UltraSPARC Sbus based workstations: Ultra1, Ultra2, Ultra1 Creator, Ultra2 Creator

  o UltraSPARC Sbus based servers: Netra i, Enterprise 1, 2, 150

  o UltraSPARC Sbus based large servers: Enterprise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6000, 6500, 10000

  o UltraSPARC PCI based board computers: SPARCengine CP1400(1,3), CP1500(1)

  o UltraSPARC PCI based workstations: Ultra30, UltraAXe, UltraAXi, UltraAXmp, Ultra5, Ultra10, Ultra60, Ultra80, SunBlade 100, SunBlade 1000

  o UltraSPARC PCI based servers: Netra X1(2), Netra T series(3), Fire V100, Fire V120, Enterprise 250, 450

  查看上表,我們的Ultra1正好還名列其中。。。那好,就讓大家跟隨天緣一起進入gentoo的sparc之旅吧。

  首先是下載2005.0的gentoo光盤,去http://www.gentoo.org/main/en/mirrors.xml 看看,恩,n多的站點。就近找找吧。根據我的測試,在http://mirror.gentoo.gr.jp/ 的下載速度較為理想。

  Gentoo的啟動光盤分為2種,一種是只有50m左右的mini盤,只起光盤啟動和基本工具的作用;另外一種稱為universal,自帶了stage1,stage3這些程序包。在普通情形下,如果網絡環境較好,那麼可以選擇下mini盤,然後以依賴網絡下載即時編譯的方式搾取最高的性能,但是這裡是給老機器作新嫁妝,因此就用universal光盤好了。

  在http://mirror.gentoo.gr.jp/releases/sparc/2005.0/sparc64/installcd/install-sparc64-universal-2005.0.iso 這裡,下載了光盤鏡象,接著用 http://mirror.gentoo.gr.jp/releases/sparc/2005.0/sparc64/installcd/install-sparc64-universal-2005.0.iso.md5 提供的md5碼進行光盤校驗,看看是不是下載得正確,之後就可以進行刻盤了。在進行md5校驗的時候,在linux等操作系統下可以用md5sum命令,而在win下可以使用winmd5等工具。在天緣第一次下載的時候,是用ie直接下載,結果出現了校驗碼不吻合的情形,後來用下載工具進行下載才正常,請各位留意,否則用有錯誤的盤進行後續操作會相當困繞的。

  恩,光盤刻錄好後,就可以丟到光驅裡了。 重新啟動ultra 1 ,狂按stop+A 鍵,直到出現ok提示符號後,輸入

  boot cdrom

  之後出現一個boot提示符號

  // Welcome to Gentoo SPARC Linux //

  //     Version 2005.0     //

  boot:

  在此直接回車,會給一個提示,告訴讓輸入gentoo-2.4啟動,或者gentoo-2.4-smp 以支持多cpu,對於ultra1 這樣的老機器,直接輸入gentoo-2.4,然後回車吧。

  接下來屏幕一黑,左上方出現一個抱著太陽的小企鵝,開始了啟動工作。

  恩。。。等待,等待,大約過了30秒,啟動完成,停留在livecd linux#的提示符號處,至此,光盤啟動完成,我們可以開始安裝工作了。

  對unix類操作系統而言,沒有網絡等於是半個殘廢,我們還是先把網絡配置起來吧。

  首先,看看機器上的網卡認出否?

  #ifconfig –a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8:00:20:82:C4:DF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4278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78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260108 (254.0 Kb) TX bytes:10758 (10.5 Kb)

  Interrupt:64

  eth1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8:00:20:82:C4:DF 

  BROADCAST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0 (0.0 b) TX bytes:0 (0.0 b)

  Interrupt:224

  lo    Link encap:Local Loopback 

  inet addr:127.0.0.1 Mask:255.0.0.0

  UP LOOPBACK RUNNING MTU:16436 Metric:1

  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0

  RX bytes:0 (0.0 b) TX bytes:0 (0.0 b)

  恩,看來真挺順利的,ultra1上帶的2塊網卡都已經認出了,那麼,接下來配置網卡吧。

  在官方的說明上,建議使用netsetup eth0 這樣的形式來配置,但天緣在實做的時候,進入選“有線網卡”,“無線網卡”那裡,隨便選哪一個,之後點ok,都是直接退出?!不管了,還是手工設置吧。

  恩,首先是設置網卡的ip地址,使用ifconfig命令

  ifconfig eth0 <ip地址> broadcast <廣播地址> netmask <掩碼地址> up

  注意,這裡的廣播地址是根據掩碼地址來算的,用sun的一般都是比較專業的網管了,這些小問題就不用再提了。另外最後的up一定記得加,否則網卡是不處於活躍狀態的。

  之後可以ping同段的機器看看,是否已經能夠ping得通了??

  恩,現在解決出口的問題,也就是加上一條默認的出口路由,或者說網關

  route add default gw <網關的ip>

  現在,如果您在外網有服務器或者workstation,那麼可以嘗試著ping看看,或者用links2 <web ip地址> 來訪問看看,如果正常,那麼接下來就是加上dns服務器的地址了。

  nano –w /etc/resolv.conf

  之後按照

  nameserver <dns服務器ip地址> 的格式來添加dns解析地址,比如

  nameserver 202.98.96.68

  nano 是gentoo安裝過程中默認使用的編輯工具,很簡單好用,和dos下的edit相當類似,關於保存和退出看下面的提示即可,當然,您也可以使用vi (但等一下後面的設置中,由於是chroot到新系統,會默認只有nano編輯器,而且由於我們硬盤相當小,所以盡量選擇少安裝軟件,因此熟悉使用nano吧)

  好了,之後按 ctrl+x,會提示是否要保存,按y,回車保存成功。現在可以嘗試著用links2 命令來訪問看看域名解析情形了。

  如果上述配置中出現問題,可以隨時使用ifconfig 和route命令來檢查設置。

  到此,網絡配置完成。如果你跟我一樣覺得機房太冷,想在溫暖的辦公室裡邊喝茶邊安裝,那麼就把ssh服務啟動吧:

  #/etc/init.d/sshd start

  好了,走出冷冷的機房,回到辦公室裡,邊喝茶邊進行下面的安裝吧。

  Ssh上我們的ultra1,然後繼續安裝

  現在,開始進行分區,使用fdisk命令

  fdisk /dev/sda

  因為ultra1使用的是scsi硬盤,又掛在第一位置,因此設備編號是sda

  先規劃一下分區方案:

  按照官方的說法,

  /分區放最開始,小於2g,/usr 至少2g,/var至少1g,還不算swap和其他所用的,我們可憐的2.1g硬盤看來是不夠用了,因為此機器不用來做什麼關鍵服務,只是廢物利用,天緣嘗試著進行了一種比較簡單的分區方式。

  /boot  50M (在做完後,我df看分區的時候,發現此分區只使用了9%,因此即使保留一個backup,也只需要大約20~30M就足夠了,各位在實做的時候,此分區30M左右就可以了)

  交換分區 128M

  /    其他所有空間

  注意:對服務器而言,這樣的分區方式嚴格說來是相當不可取的,在硬盤空間足夠的情形下,請盡量為記錄log,存放數據,存放臨時文件的掛載點單獨劃分區域,這裡的做法是因為硬盤太小的權益之計,各位朋友在利用此文安裝規劃工作用服務器的時候,如果硬盤空間允許,請一定不要按照此劃分方式進行。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